【本网原创】端午节不能只有粽子
农历五月,河中龙舟舞,门畔菖蒲青。端午节在莺歌燕舞中翩然来临。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遗产之一。每逢端午,江南的大江大河龙舟竞发;家家户户的门口插菖蒲、挂艾叶;小孩子胸佩五色香袋,玩耍嬉闹;还有那软糯可口的粽子,弥漫着幽淡的清香……端午节,带给我们许许多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这些记忆,如同妈妈的呵护伴随着我们成长。
多姿多彩的民俗构成了端午节的丰富内容,而动人的文化故事则是端午节最深邃的精神内涵。闻一多先生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的吴越民族。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全民族的图腾。再后来,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代言人”,更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屈原,一位披发行吟河畔的思想者,一位不朽《楚辞》精魂的缔造者。一句激情昂扬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振聋发聩,沿着圣洁气息吹拂的汨罗江,把火热的爱国情怀代代相传。
端午节曾经附丽过很多古人而最后最广泛地固定在屈原身上,一是提倡人类与自然既和谐相处又主动调节的生活智慧;二是尊重一种舍身报国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三是崇尚一种刚正不阿如明月清风的道德人品,这正是数千年中华儒家文化所蕴育出的端午精神。从端午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尊崇的是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命运、国家的命运以及中华文明命运联系在一起时才能产生的崇高和伟大。
因其如此,端午节被国家列为法定节假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从而进一步强壮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筋骨。
然而,我们现在却面临很多尴尬。比如,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是元宵节,北宋大诗人欧阳修一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便是明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是,当下还有几人知道元宵节即是中国古老的情人节呢。还比如,中秋节只有满商场的月饼,端午节便是到处可见的粽子,节日的真正意义无人去问也无人来说了。难不成让我们的后代几十年后只知中秋便是吃月饼、端午便是啃粽子吗?有专家说:“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是文化危机;改革瓶颈,就是文化瓶颈。一个民族,不继往,如何开来?”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传统节日的发展都有着纵向和横向的两条线索:纵向是本民族传统的传承,它带着民族的特色和血脉;横向的是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里,这是一个令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不能回避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是,决不能把传统节日都办成旅游日、购物日、消费日及花钱日,而应该注入更多的文化情感和文化风俗。
亲,如果你是一位父母或长辈,是否在孩子身上挂上一个香袋,给他讲讲屈原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位成年人,是否亲手包粽子、做香袋,送给邻居或同事,让大家共享一份真情。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敞开心扉,捧出心意,重新记忆端午节,再一次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凝聚我们的爱国力量,让它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并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本网评论员 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