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巡演收官

10.11.2014  11:04

    新疆网讯(记者梁淑芳)民族团结一家亲、揭掉面纱露出美丽面容……被农民和基层干部以人物原型为脚本排演成小品搬上舞台,让观众对“去极端化”有了更深理解。    

  

  11月7日,乌鲁木齐市“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巡演活动完成第15场演出,结束了全部巡演任务。当天,在SOS儿童村礼堂里,来自西山片区管委会27个社区的100余名居民观看了最后一场演出。 

  打头阵的是小品《你是我们的小星星》。小品讲述了少数民族农民家庭收养汉族弃婴的故事,当演员们表现“村民围绕是否要将汉族弃婴留在维吾尔族家庭中抚养”的剧情矛盾时,饰演父亲角色的演员阿克木·库尔班用一句“不分族别,多一个孩子也不多,这个孩子就是我的。”打动了所有人。 

  72岁的居民帕尔哈提·买买提说,身边不缺少民族团结典型,这个小品很真实。 

  演员阿克木·库尔班说:“希望观众都像故事里的人一样,一个给另一个帮忙。民族团结做好了,极端化思想离我们就远了。” 

  一睹“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剧情的康居苑小区55岁居民玉散江·沙迪克和老伴挑选了最前排的座位,他想看看这些小品都演了什么,为什么如此出名。 

  当看到《让孩子上学》小品中,父亲因“女孩子就该早早嫁人,不用上学”的极端思想而不让娃娃上学时,玉散江·沙迪克指着台上的演员喊:“你这样不对!” 

  玉散江攥着拳头说,身边也有类似的事情,这让他很气愤。“家里再困难,也得让娃娃读书,不读书就容易被坏人带坏。” 

  小品最后,当演员说出“孩子你背上书包上学去”时,台下的居民都站起身来鼓掌。 

  “演活了,掌声就是共鸣。”  在小品中,扮演母亲,极力让女儿上学的演员买热古丽·库尔班说,极端化思想不可有,因为那会害了整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 

  10月30日,乌鲁木齐市“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巡演启动,演员全部来自基层的社区和农村。他们中间,既有农牧民群众,也有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质朴的语言、鲜活生动的表现方式,用热心奉献、以宽容构建和谐、各民族团结如一家等精神力量感染观众,传递正能量。 

  截至目前,巡演吸引了5000多名居民群众观看,达到了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最大限度地争取凝聚人心的良好社会效果。

  幕后故事

  收官演出中,获得首届“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大赛第一名的小品《我的包》最后压轴登场。 

  《我的包》讲述了一位父亲因女儿蒙面,两人同在街上又遇上蒙面小偷和路人,因着装相似看不到脸而发生误会,一场闹剧后,父亲告诫女儿露出漂亮脸蛋,穿上现代民族服饰的故事。 

  “从排练到上台演出就三天!”领队祖丽菲亚·艾合买提说,演出能取得成功离不开好剧本,还有演员的“成长”。 

  对于24  岁还没结婚的阿卜杜热伊木来说,最大的坎儿是如何跨越年龄,演好父亲。 

  “我本来长得着急,化起装来不难!”阿卜杜热伊木风趣地说,自己最好的老师是“爷爷”,下班后就跟着爷爷,模仿他走路、说话。 

  阿卜杜热伊木指着身边的“女儿”扮演者——26  岁的萨依丹·莫合旦尔说,她一人演两个角色,更厉害。迫不及待脱下黑色长袍的萨依丹说:“终于让我的脸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已在水磨沟村委会工作8  年的她,最喜欢漂亮裙子和高跟鞋。因为时间紧、人员少,萨依丹还客串了同样穿黑袍的“小偷”。她坦言,当时低估了舞台上只有三十秒的这个角色。 

  “好在老爹是干了30  年的民警,我就取经小偷的眼神和肢体语言!”萨依丹说,为了演好,一次次地重复一个动作,光眼神就练了一天。 

  祖丽菲亚说,虽然这是一个内容相对夸张的小品,但希望观众在笑过之后能留下一些冷静的思考。

  现场花絮

  记者摄影包成了临时道具

  离演出还有5  分钟,有个穿着学生服装的女孩四处找人询问,有没有背包?走到最后一排的记者席,看到本报摄影记者魏向阳的摄影包,女孩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了。 

  女孩说,自己是《我想有个家》小品里的女儿扮演者穆凯代斯·艾力,是达坂城小学的实习老师,早晨有课的她,临时调了课之后就坐车往市区赶。

  “走的时候太匆忙,包落在教室了,能不能借你的包用一下做道具!”穆凯代斯说。 

  魏向阳拿起包递了过去。穆凯代斯接过包试背了一下说:“这个包够重量!

  “舞台上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穆凯代斯说,自己不仅要把角色演好,还要把小品诠释的“大爱”讲给学生。 

  观众感受

  喜闻乐见群众才能接受

  “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巡演让居民和基层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自我教育的过程。 

  “小品很真实,听得懂,听得明白!”大浦沟社区居民阿依古丽·艾克拜尔说,“极端化”总是搞破坏,决不能上当。 

  西山片区管委会综合协调科副科长谢金燕说,以前做宣传,多以讲座和发传单为主,但效果不佳。只有多寻觅群众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和文艺形式,贴近群众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夸大宣传,才会被群众接受。 

  骑马山路西社区工作人员努尔依曼·米拉吾提也有同样的感触。作为社区双语宣传员的她说,喜闻乐见群众才能接受,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沙依巴克区区委宣传部干部樊向阳说,在沙区的4  场巡演中,很多居民都落泪了。这表明“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巡演是非常好的宣传形式,也是特别能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