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木器制作技艺:灵动于指尖的草原木艺
热合木江·吾拉孜阿的妻子在一只木碗上绘制图案
亚心网讯(记者李剑摄影报道)热合木江·吾拉孜阿的手工作坊已经闲置了一个冬天,就等着天气转暖,机器、工具摸起来不再冻手了,就可以开工了。这个不大、闻着有浓郁木屑气息的手工作坊里散乱着各种工具、木材和等待雕琢的半成品。
他捡起一根一头大、另一头形似握柄的木头,说,该掏空的地方掏空,该雕花的地方雕花,这就会是一把木勺了。他就是这样,做出了一把把木勺,一个个木碗……他们哈萨克族的先辈也是这样,做出了一顶顶毡房里的生活用具,那是一代代哈萨克族群众的草原记忆。
早年的木器时光
很早以前,哈萨克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木制器具。这一点,可以从源远流长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哈萨克族谚语中寻得依据。哈萨克族人说“虽然木碗上的漆可以掉落,但木碗却永远不变形”,以此来表达一种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而“百战中不死的人,总有一天能吃上金木碗里的饭”一句,则是在鼓励草原男儿们要永远高扬努力拼搏的旗帜。由此可见,哈萨克族人不仅在日常生活里使用这些木制器具,还根据它们的特点衍生出一种精神寓意。
热合木江的祖辈就是制作木制器皿的手艺人。他家住在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希勒吐别克村。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曾在大山里,爷爷在那里放牧、制作木器、打马具。
“我爷爷的手艺好,人也随和善良,每日出去,他的口袋里都装着一两把小小的砍斧、凿子。到别人家做客,大家伙儿聊天、喝茶、唱歌,他坐在一角,找来木头,按照主人家的人数,一点一点地雕琢汤匙。离开前,他把这些汤匙送给主人。所以那会儿,大家都特别喜欢爷爷到他们家做客。”热合木江回忆说。
如今,热合木江的爷爷已经离世,热合木江家也搬出了大山。只要有时间去山里,热合木江也带着工具,碰到谁家的东西坏了,他就帮忙修一修。
“爷爷那辈儿,草原上手艺人做的东西都不用来卖,做好了,放在家里。隔天,有牧民抱着一只小羊羔来到毡房里,坐下喝茶、聊天。待告辞时,主人问,你需要点什么东西呀?这时,来客就会把自己从前一早相中的东西指出,于是主人将其包好,递给来客。也有带着一件衣服、一包食品来放到手工艺人母亲或者孩子面前的,以此来换得自己所需的物品。”热合木江说。
草原的生活哲学
树木的结疤,哈萨克族语中称之为“别孜”。“别孜”是哈萨克族做木制器具的主要木材之一。热合木江告诉记者,将生长在树木枝干或根部的“别孜”砍下来,不仅给手艺人提供了原料,也有利于树木的生长。而“别孜”也是最考验手艺人技艺高低的,只有技艺高超的人,才能将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独特的木头制作成精美而耐用的器具。
制作木制器具的另一项重要的木材来源,是被风吹断在山林间或倾倒在河沟里的树。“我们哈萨克族人从来不砍伐木头。”热合木江说,“还在我没开始从事木器制作的时候,爷爷就告诉我这一点了。爷爷说,山、水、土地、树木,都自有保护和管束它们的人,就像《西游记》里演的一样。哈萨克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山野。草原,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牛奶、羊肉。山林,为我们提供遮风避雨的毡房、住所。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该恪守草原上的生活准则,好让草原永绿,山林永翠。”
因此,每次上山,热合木江就拜托山上的牧民,帮他留意“别孜”和吹断在山林间、河沟里的树。等牧民发现了,告诉他在哪,他就拿个麻袋去找。“一年去拿一两次。最好是秋天去拿。秋天河里的水少,容易把树拉出来。河水泡过之后的木头,也是比较好的木材,坚固、有韧性。将木头拿回家,搁置一个冬天,让其水分蒸发。待来年春天万物生长时,再让它们重获生命,在手艺人的凿子下变成一个个精巧的木器。”热合木江说。
一把木勺的诞生
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当中的传统木制器具种类多达十余种,有运水、酿马奶酒的大小木桶,有和面、盛汤用的木盆,有吃饭、喝奶茶用的木勺、木碗等。
热合木江向笔者介绍制作一把木勺所需要的过程。
首先,取来一块大小适合做一把木勺的木头,在心里构思好木勺的形色、样式,在纸上画出图来。接着用砍斧、凿子等工具打出一把勺子的基本形状。
如若时间充裕,将具有初步造型的勺子用布包起来,埋在羊粪或马粪下两到三个月时间。动物粪便缓慢发酵产生的热量会使木头的水分充分蒸发,木质成熟。如此,做出来的木器会更加坚固耐用,木色发亮,即便用指甲尖在上面划,也不会留下痕迹。等到合适的时间,将木头取出,进一步雕刻、镂空、打磨、上花色,一把木勺就做好了。但是如果时间紧张,在木勺砍削出基本造型后,将其放进加盐的开水或面汤里煮5小时至10小时,也可以增强木头的韧性。
创立了木器品牌
热合木江的手艺从爷爷和父亲手里传承而来。父亲去世早,生活困窘。这个大山里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开始通过做木碗、木勺、木盆等器具来换取生活费和学费。16年前,热合木江开始专职制作哈萨克族木制器具。他打磨、雕刻,他的妻子在木器上画画、着色。妻子为他们的木制器具创立了品牌“萨木尔森”,意为高山上最大最挺拔的松木。
如今,41岁的热合木江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木制器具制作技艺的新疆级传承人,有四五十个徒弟。记者问热合木江徒弟学艺是否要交付学费?他回答:“嗨,不用交,这个东西又不是我的,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他们什么时候来学,我的大门都敞开着呢。”此外,他又补充说:“会制作木器的人多了,我们才有勇气和能力接更多的订单,将哈萨克族木制器具推介给更多的人。这门传统技艺,也才有持续不断的传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