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用电量增2 .7%18个月次低 国内需求仍然疲弱

16.10.2014  14:07

        与PPI、CPI共同显示国内需求仍然疲弱

  《经济参考报》记者15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9月全社会用电量仅同比增长2.7%,虽较8月回升4.2个百分点,却仍创下自2013年4月以来18个月的次低。

  同日公布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和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同样不容乐观。三项数据共同显示,9月国内需求,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仍然较为疲弱。

   风向

  9月经济数据不容乐观

  用电量作为经济先行指数,是反映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在经历了5月、6月连续回暖后,今年7月,用电量同比增速急转直下,8月更是跌至负增长区间,而9月的数据仍然不容乐观。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9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7%,虽较8月回升,但仍为近18个月以来次低。具体到产业来看,城乡居民用电增速延续7月以来的下降态势,大幅回落4.5个百分点至-10.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量虽有所回升,分别达到5.2%和4.9%,也继续处于较低水平。其中,9月工业用电同比增长5.3%,与7月份8%相比仍有差距。

  “城乡居民用电都是从当月中旬开始抄表,这意味着9月用电数据是记录8月中下旬到9月中下旬用电量的,而去年8月还很热,基数比较高,气温是影响9月用电增速的重要因素。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确实在下行,数据显示9月比8月并未有多大好转。”上述权威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释说。

  这从各地区用电增长情况可得到进一步印证。据了解,9月华东、华中等受气温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多个省份延续了从7月以来的负增长态势。而受节能减排影响,山西、河北、山东等华北地区的工业用电量普遍保持低增速。值得注意的是,曾经都是两位数增长的西北地区用电量增速也已降至个位数,并仍在不断下滑,以新疆为例,其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9%,9月则回落了3.4个百分点至4.5%,其中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3%,折射出经济疲软态势。

  15日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PPI、C PI数据,其中9月PPI同比负增长1.8%,连续第31个月负增长,跌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环比负增长0.4%,跌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为近15个月低点。

  从分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数据看,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7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5个行业持平,18个行业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下降3.1%,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均下降1.9%,三项合计影响当月PPI下降约0.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9月PPI环比降幅和同比降幅均有所扩大,主要原因是原油、成品油、钢材价格降幅加深。同时,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对工业品价格形成的压力也有所加大。

   风险

  工业生产压力仍大

  用电量和PPI共同指向9月工业生产尚无明显好转这一事实,根本原因则在于国内需求不旺。

  “三季度电力数据的糟糕情况是2008年危机以来所没有的,而工业生产领域也普遍反映不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大不容忽视。”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更需要担心的是,如果未来一两个月经济依旧难见起色,一旦经济增速低于7%,下半年面临的问题将更为严重。如果10月的情况仍不好,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虽然现在G D P(国内生产总值)不如以前重要,但还是关乎就业等众多民生问题。

  上述权威人士则表示,与之前的判断一致,今年下半年用电增速走势仍会是先低后高,但是由于在新常态的思路下,政府不再只是强调稳增长,而要保证经济增速下行的不是太快,所以预计未来几个月用电量增速很难大幅反弹。该人士还预计,全年用电量增速可能要从之前判断的5%降低到4%以下,而年初关于增速的预期是6%。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点评PPI数据称,PPI同比增幅为近5个月新低,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跌所致,特别是采掘业、石油加工、原材料加工行业跌幅扩大。其中,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降幅达到-10.6%、-12.6%,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降幅达到-6.4%,反映下游生产行业依然疲弱,需求乏力。煤炭、钢铁等上游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难以看到PPI“转正”的动力,工业领域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此外,9月PPI翘尾因素下降0.23个百分点至-0 .03%,也是导致PPI同比跌幅扩大的重要原因。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9月PPI增幅比上个月下跌0.6个百分点,显示内需疲弱和去库存的过程持续。这也意味着未来几个季度,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研究部研究员李莹表示,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意外回落至6.9%,创近6年来新低,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减速超过预期。从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 I)分项指数看,新订单指数回落幅度较大,说明需求不足仍是抑制当前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谨慎

  谈通缩为时尚早

  需求疲弱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同日公布的9月CPI同比仅增1.6%,增幅较8月回落0.4个百分点,创56个月新低,年内第二次低于2%。余秋梅解读称,一方面,由于去年同月环比上涨较多,抬高了今年的对比基数,致使今年9月的翘尾因素比上月减少了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9月新涨价因素低于近五年的平均水平。

  展望下月,卓创资讯分析师边玉鹏认为仍会低于2%。他预计,10月钢铁、居住原料的同比会下滑3%以上,食品中粮食价格走高概率较大,淀粉、豆类、肉类等则全面下滑。

  CPI走低预示整体国内需求不振。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9月CPI与PPI的水平全面反映了目前经济下滑的现实。到了这个阶段,完成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基本没有异议,主要还应该考虑如何在目前“低通胀”的情况下调控经济。对这个问题要全面认识,本届政府奉行“区间调控”论,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均可以接受。所以应当转变增长理念,不再以增长率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目前的增长率变化包含了结构调整的成效。例如,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对就业起到了保障作用。所以从官方统计看,就业增长的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

  有观点认为,CPI大幅下降和PPI持续负增长的趋势意味着中国的通缩风险持续上升,因此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放松“这种判断仅从目前来看还下得偏早。”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如果我们严格地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似乎并不明显。但是不能简单从数据统计来解释这个现象,真正的问题是它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中的成本上升和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等。这些因素都是结构性的和深层次的,短期里靠宏观政策解决不了,所以整个社会从政府到居民对通胀预期值的担心程度都比较高。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认为,有个苗头性问题需要关注,即物价实际涨幅并未降低。9月C PI上涨1.6%中,剔除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为1 .3%,比8月还增加了0.4个百分点;剔除食品价格之后的非食品价格环比还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3%。从分类看,部分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仍上涨较多,如鲜果价格上涨16.7%,蛋价上涨12.9%,鸡肉价格上涨10.4%,家庭服务价格上涨9.0%,停车费上涨5.1%,学前教育价格上涨5 .7%,高等教育价格上涨3.7%。(方烨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