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捆绑式联盟让教育“变脸”

25.09.2014  19:46

如何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大额班、择校热?在今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昌吉市开出的“药方”是将全市的25所中小学教育组建成“联合联盟”总校共同体9所。通过城市学校捆绑农村学校,“优质校”吸纳“薄弱校”组建“大学区”。共同体内学校实行相对一致的学校日常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评价等机制,深入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校际轮岗”变学生流为教师流

每天早上7点就得起床往镇上学校赶,各方面都需要重新适应。今年初,我是以教研室主任的身份下乡支教的,近大半年的锻炼让我体悟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提升了我对农村教育的认知,肩上的担子明显感觉沉甸甸的。”在昌吉市滨湖镇中心小学,来自该市第十小学的教务处副主任马占琴坦言,这些天,她一直在琢磨怎样将学科经验在新学校推广,怎样应对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她这个“城里来”的老师的新期盼。

马占琴是今年昌吉市156名轮岗交流教师中的一员。同样郭尚武是该市滨湖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曾经在农村任教多年的他,去年就在城区第十小学轮岗交流。今年,他又主动要求交流到了城区的第十小学。在第十小学课间休息时,郭尚武对笔者说,在农村由于生源少,每天他的课最多能安排12节课,在城区一天上到了16节课,虽然累点,但在教学上的确能学到很多,城区的教学规范、新颖灵活,场地也好,等回去后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带回去。

自年初我们学校和市第四小学、滨湖镇中心学校、六工镇中心学校联合捆绑以来,我校已经外派58名教师下乡参加了结对学校的交流活动,内容包括送课、讲座、评课等。由于‘捆绑’后,教师由‘学校人’转变成了‘学区人’,这样就极大地实现了优质师资共享。”该校校长梁芳告诉笔者。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市参加城乡交流的教师达156人,参与联盟捆绑学校25所,其中,13所学校共派出102名教师到农牧区学校对口支援,农牧区学校共选拔54名教师到对口市直学校挂职学习。9所联盟城区学校各具高招,有的重在“课堂突围”,有的重在“教师培养”,有的将教研活动直接放到了农村小学,有的分计划让农村教师到城区小学执教。“捆绑”优势初现,城郊小学的面貌不仅明显改善,教师交流机会增多,而且在城区小学规范管理的带动下,差距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