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投入137亿元实施多项民生工程
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今年,昌吉市完成了水电巷、农机庭院等5个老旧小区22万平方米的改造项目,老旧小区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暖房子”工程,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万平方米,惠及市区5000户居民,供热计量改造66万平方米,为市民创造优良的居住环境。
全面落实“蓝天行动”计划,拆除西部热力、亚中热力等4家城区供热企业燃煤锅炉,大力实施清洁能源热力工程。累计铺设供热管网19.7公里,新建换热站11座,供热保障能力稳步加强。
加快推进努尔加城镇供水工程,2016年,共完成43公里的供排水管网建设,城市用水保障及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强。为缓解城区夏季高峰用水需求,昌吉市将市区的8眼自备井纳入供水主管网。同时,在五彩新城、宏鑫家园等老旧小区新建了2座调峰蓄水池以缓解高峰时段用水紧张局面。
昌吉市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区整体卫生环境,建设5座钢结构公厕,并实施了医疗垃圾处理厂、垃圾渗滤液技改等项目,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加快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新建公廉租房424套,棚户区改造733户,续建保障性住房2024套,逐步整治棚户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环境卫生不到位等问题,切实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昌吉市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发展,按照“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模式,实现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共同提升。
投入1.6亿元,实施了海丝路、建国西路、华东酒店南侧规划路等27条23公里城市道路(含微循环道路)及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强化了城区路网综合承载力。
投入3.1亿元,完成北二路、和田路、建国路、火车站物流园等32条供、排水管网项目建设,做稳、做实、做强城市产业发展对城市载体的需求。
以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方式,大力提升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在城市建设中的比重,节约政府建设成本,实施清洁能源热力改造工程、热电联产等一批增强城市功能和促进产业落地的项目,强化产业发展的供给保障能力。
城市整体品质明显提升
昌吉市科学梳理城市空间布局,努力创造城市新的生态景观文化内涵,营建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投资38.4亿元,实施头屯河沿岸基础设施、景观绿化、部分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昌吉市城市门户形象,推动乌昌同城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投资18.3亿元,以生态为切入点,实施“三屯河康养示范城”(启动区)的水源地物理防护、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康养产业中的医养、游养以及供给过程中消费、企业、产业和公众互融互通。
投资3.05亿元,实施建国路(长宁路—中山路)、乌伊路街景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对沿街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平面交通的优化、以及绿化景观和楼体亮化的提升,全面塑造“现代、活力、舒适、绿色”的街道总体形象,以及“发展、繁荣、幸福、和谐”的城市发展内涵。
投入2500万元,实施塔城路(北京路—延安路)带状游园、西郊客运站等4个小游园项目,世纪大道立交绿化、南外环—火车站物流园道路绿化等工程,优化城市重要道路景观,提升对外门户形象。2016年,昌吉市市区新增绿地面积663.7亩,完成总绿化任务132.7%。
投资800万元,新建1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推进“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助力宜居宜游生态家园建设。
紧紧围绕“城市建设有序化、市场监管规范化、市容市貌美观化、管理服务人性化”的目标,进一步规范城市建筑市场管理行为,实现城市建筑市场管理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格局。
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效、灵活、开放、竞争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4.52亿元,积极推进园林绿化管养分离、环卫清扫保洁外包初步试水,通过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节约管理资金投入。
坚持建管并行,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市政、环卫、园林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高效、务实对城市进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城市管理事事有人管,城市创新管理模式有效推行,精细化管理成效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