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铸辉煌 ——昌吉回族自治州60年社会发展观察
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只是短促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成长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0年来,昌吉州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谱写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
率先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昌吉州总人口16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23.9%(不含兵团),生活着回、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42个民族。60年来,昌吉州各民族和睦相处,嵌入式生活在一起,手挽手、心连心,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2011年对昌吉州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指引下,昌吉州着眼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率先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启动了一项创建工作:三年内州内100%的县市、90%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场、站)、80%的村(社区)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将昌吉州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排名在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大幅度跃升。
目前,昌吉州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州中排名第四。2013年9月,昌吉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工作通过了国家民委的检查验收,国家民委决定在2014年昌吉州成立60周年州庆之际命名授牌。
昌吉州党委书记李建国说,全州上下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现代培养的。60年来昌吉州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互相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
经济发展加速度
60年来,昌吉州经济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创优的历史画卷。
1988年,昌吉市解放路有一家总资产不足16万元、年销售收入不足10万元的变压器小厂。这一年,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不足20亿元,人均GDP仅1000多元。
26年后,这家街道小厂变身为总资产超过500亿元、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进入世界机械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令世界瞩目的输变电行业领军企业、中国重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骨干企业,这家企业就是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26年后,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1000亿元,人均GDP已接近60000元。据统计,在1949-1984年的35年间,昌吉州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1.9%,1984-2010年26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1%,2010-2013年的3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则达到34.7%,步入了较快发展阶段。其中1989年是昌吉州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8.7亿元,高出当年农业总产值3450万元,这是建州以来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标志着昌吉州已由农业大州平稳过渡为工业强州。
2013年,昌吉州实现工业总产值981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1.5万倍;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6.497亿元,相当于1954年的96779倍,昌吉州的投资总量已占全疆的12.4%。也就是说,现在平均每半小时的工业产值就相当于建州初期一年的产值,每20小时实现的产值相当于1984年一年的产值。
昌吉自古有“西北粮仓”之美称。在建州以来的很长一个时期,昌吉州经济建设主要依靠农业。近年来,昌吉州农村经济持续发力,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农牧经济从单一经营向综合现代化经营加速转变,农村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13年,自治州农业总产值达到308亿元,约相当于1949年的263倍,约为1978年的2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014元。2013年,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3万千瓦,高于全疆和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85.1%,居全疆第一。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昌吉州变化最大、成就最突出的首推第三产业,其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旅游及房地产业发展等可谓拉动昌吉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几大亮点。改革开放前,昌吉州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9.5:27.1:23.4;1978年改革开放后,昌吉州注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到2001年第三产业大幅跃升,产业格局改变为三、一、二;到2013年,昌吉州三次产业结构变为二、三、一,产业比重为26.1:47.7:26.2,二三产业已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
城镇化稳步推进
60年沧海桑田,昌吉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丁志义在昌吉生活、工作了58年,算得上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亲历者。
丁志义记得,那个时候,昌吉城区很小,也就啃个馕的功夫就可以逛一圈。老百姓戏说:一条马路两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
1980年,昌吉市延安北路边上建起了一栋4层高的楼房,是由昌吉州政府建的第一栋住宅楼,大家都叫它“801”楼,意喻80年第一栋楼。
随着1984年4月启动的对外开放,昌吉州城市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耸立在昌吉市乌伊西路18层高的金穗大厦成为昌吉第一座高层建筑,2002年又建成“新疆第一道”世纪大道,目前双向八车道的乌昌大道也已贯通通车。
60年,昌吉市城区扩大11倍。
60年来,自治州近六成农村居民市民化。2013年自治州城镇化率达57%,高于全疆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60年过去,天地变幻。乌奎高速和吐乌大高等级公路连通东西南北,312国道和216国道两条纵横全国的交通大通道汇聚昌吉州,加之北疆铁路横贯三县市,形成州内县乡村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昌吉州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东端重要的桥头堡和物流基地。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60年来,昌吉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欣欣向荣。
1954年,全州只有小学91所,而今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12所。双语教学覆盖率90%以上,“未升学人员”职业教育实现全覆盖。
文化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一批批文艺精品力作如群星闪耀,光芒四射。2010年2月,《哈哈泉子的户儿家》在自治州成功首演;后参加全国第四届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是新疆唯一入选的剧目,也是新疆曲子100多年来首次进京演出,登上央视荧屏。2013年,昌吉州政府邀请一流编导力量倾力打造《别失八里》,代表新疆参加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舞蹈节演出。
2013年的6月21日,新疆天山天池作为天山申遗核心区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2014年6月22日,昌吉北庭故城遗址申遗成功。由此,昌吉州又多了一张国际名片,更加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民生建设福泽百姓
群众的笑脸就是政绩。
安居富民、城乡低保、城乡解困工程、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昌吉州党委、政府承诺的重点民生工程一个个落实到位,如一缕缕春风吹开了人民脸上的笑靥。
在全疆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昌吉州开工各类民生项目386项1466个,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433.6亿元,连续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全州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保障性住房三项工程覆盖7.6万户30余万人,解决了34.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就业再就业17.9万人。
昌吉州高度关注少数民族特别是较少民族地区发展,州级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投入4000万元,举全州之力帮扶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加快发展,力争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村村过万元。
60年,意味着一个甲子的结束,昌吉州的首卷已然付梓;60年,也意味着另一个甲子的开始,一轴新卷正徐徐拉开。(李琳 通讯员 陈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