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援疆医生大爱无畏演绎“生死时速”
2014年春天,江苏昆山援疆医疗队来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图什市医院,从江南水乡到西陲高原,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抢救了一个又一个重病患者,帮助医院提升了医疗水平,赢得了医护人员及群众的认可,各族患者纷纷称赞:昆山医生好样的。
大爱无畏演绎“生死时速”
“医者,性命之所托”,救死扶伤,往往需要和死神比速度,和时间赛跑。刚来援疆不久的妇产科医生蒋丽华,就碰上了一次抢救病危产妇的“生死时刻”。
2014年4月的一天上午,阿图什市医院急诊室送来了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这是一名胎盘早剥、胎死腹中合并大出血的产妇,情况万分危急。
当时正准备下班去吃午饭的蒋丽华见状,立即向院领导汇报情况,组织科室病例讨论,准备急诊手术,备皮、插管、麻醉、开放抢救通道……
当站上手术台剖开产妇腹腔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蒋丽华也被眼前所见震惊了,患者腹腔积血和宫腔积血块,子宫后壁胎盘附着处破裂,活动性出血,出血量多达1500多毫升。
在旁边做助手的年轻医护人员有些不知所措,蒋丽华知道,情况越是危急,就越不能慌乱。她立即指挥大家进行快速扩容、输血、抗休克等紧急救治,取出死胎及胎盘,迅速将子宫缝合,修补破裂口,手术台的每一项任务都布置的井井有条。
在进行了快速止血操作后,蒋丽华和手术医生们发现,刚刚缝合的手术创面和针眼仍在渗血,患者的情况持续恶化,血液有不凝倾向,蒋丽华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已经出现了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如果情况恶化将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需要大量输血。
“正常的用血流程手续比较繁杂,但当时的情况刻不容缓,我几乎是以命令的口吻请求医院,以最快的速度从血站调配血液,在医院领导和援疆医生领队封以生的协调下,血在第一时间送到了手术台。”回忆当时的情形,蒋丽华还能感觉到那种万分紧张的时刻。
随后,外科援疆医师黄永刚也主动要求上台协助手术,医生们一边止血,一边迅速输入2000多毫升的红细胞和血浆。3个小时后,在医院各相关科室的配合下,血止住了,创口缝合了,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蒋丽华说:“援疆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各族群众对我们医生的信任,每次手术后,患者和家属眼中流露出的感恩之情,都让我心里暖暖的,这趟援疆,来值了。”
勇担重任填补医疗空白
时间回溯到2014年4月底,援疆外科医生黄永刚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患者是位老爷爷,已经82岁了,有数年的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胆囊结石病史,曾到多家医院就诊,由于手术风险很大,家属和医师均对手术望而却步,只能进行对症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无望?援疆医疗队的队员们不这么认为。在对患者进行完相关检查后,援疆医疗队领队封以生副院长立即组织全院相关专家进行病例讨论,考虑了各类因素,并经过与家属的反复沟通后,决定将手术敲定下来。随即,黄永刚副主任亲自主刀为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
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老人出院后,对援疆专家黄永刚主任医师和外科医护人员赞不绝口:“是阿图什市医院治好了我的老毛病,让我重获新生。”老人家属还为医院送来了锦旗。
而这台手术也标志着市医院外科在治疗危重症胆石症患者的技术和术后监护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填补了医院在这项技术上多年的空白。
封以生介绍说,昆山医疗队来到阿图什市医院后,开展了一系列高技术、高水平诊疗活动,开创了多项技术“第一”,如首次开展疝气腔镜手术;首次完成腔镜胆囊切除术;首次使用呼吸机成功抢救患者生命;首次开展急诊微创探查手术;首次多科协作抢救多器官衰竭患者,等等。
授人以渔培养优秀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昆山医疗队队员们互相帮助,在多次抢救中协同作战,多科会诊,解决多例临床疑难问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本地医疗骨干,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一个医院对于重症病人抢救能力的体现,主要看这个医院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而对于2014年刚刚成立ICU的市医院来讲,培养一批能够胜任ICU的医生则是任重道远。”援疆医生、急诊科主任倪春华告诉记者。
不论是昆山援疆工作组,还是援疆医疗队,对阿图什市本地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未放松过,第三批援疆工作中,昆山在卫生援疆中推行1+X人才孵化工程,达到输血与造血并举,帮助与培养并重。
昆山援疆工作组开展了1+X师徒结对,举行了师带徒签约仪式,本地医护人员因此真正受益。蒋丽华所带的学生居玛比·托合提买买提告诉记者:“蒋医生和我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她会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把医疗技术给我们教会为止,和我们一起查房、手术,现在,我从一个‘菜鸟’医生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妇产科医生了,这都离不开蒋医生的悉心教导,听到他们即将回江苏,我们心里真的很舍不得。”
市人民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援疆医生带来的新技术以及昆山赠与我们的援疆资金,让医院的发展前进了一大步,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医院科室配置日趋完善,也成功创建了‘二甲’,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阿图什各族人民才能够享受到越来越好的医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