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的“京疆情”——北京援疆工作见闻

26.12.2014  17:48

新华社讯 (记者乌梦达、张漫子)和田,昆仑山下的千年古城,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镇,也是北京市对口援疆的重点地区。深冬时节,正值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半年之际,记者走进和田,探访援疆工作新进展,感受援疆工作者与当地群众结下的“京疆情”。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吸纯氧容易造成患者肺纤维化,每天早晨要试着把高压氧的浓度降下来。”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二层病房,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齐巍正在病床前,查看三天前接受完原发脑干损伤手术的维吾尔族病人买买提·肉孜的恢复状况,一边叮咛助手。

4月14日,齐巍刚到和田不久,一位从墨玉送来的颅内出血患者,在实施手术过程中不慎出现窦出血,当地医生采用习惯性的填塞止血根本不管用。眼看病人命悬一线,齐巍及时赶到,根据患者血流不止的情况马上做出采用难度大的缝合止血的决定,并亲自动手缝合出血口。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终于彻底止血,挽救了病人生命。

那一夜,齐大夫从傍晚一直忙到凌晨三点。此前,易出现脑膨出和止血难的这类手术我们是不敢做的。”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乃比江告诉记者。

地区人民医院虽然初具手术所需的基本设备,但因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应急处理经验所限,难以解决患者困难。这些现状使齐巍更加认识到前来和田的使命不止于“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传帮提带”。“病历是死的,病人是活的”,他建议医生放下病历,走向病床;“手术是一次性的,技术是长久的”。他决定利用援疆一年时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至今,齐巍仅高难度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成功完成12台,常规手术百余台,齐巍的每次手术都是当地医生观摩学习、实操提升的契机。如今,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有几位医生可以独立完成中等难度的脑肿瘤手术。

留技术、留真情,不留遗憾。我只是众多援疆医生中的一员。”这是齐巍的心声,也是新一轮援疆以来200余名北京医生的共同信念。

一名北京教师放不下的牵挂

这里虽然没有垂柳拂面的风景、时尚多彩的建筑、流光溢彩的繁华,却对我有莫名的魔力,这种魔力来自孩子们清澈而质朴的眼神,来自我内心深处的报国情和援疆梦。”2008至2009年曾在墨玉二中支教的英语教师薛献军在日记中写道。怀揣着“报国情”和“援疆梦”,2013年8月,薛献军再次主动申请来到和田。

一年来,她每天忙着做公开课、带徒弟、编乡土教材、做课题、做讲座,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她主动编写乡土教材《初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有效方法》,自费给每位学生印发一本。

5年前在墨玉二中支教时,她曾资助过当地两个维吾尔族贫困家庭的孩子:高一学生肉孜娃·古丽,初一学生祖丽皮耶。回北京后因通信不方便,逐渐失去了联系,但她心里从没放下对她们的牵挂,就像母亲牵挂在外的儿女。

十几天前她重返墨玉二中,高兴的是不仅看到墨玉二中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打听到了肉孜娃·古丽的消息,如今她已经是喀什师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大二学生。

听说记者来到,薛献军说,“希望你们可以协助联系祖丽皮耶,告诉她‘你的北京老师想知道:你过得还好吗?’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

吃过早餐,与邻居在院子里聊聊家常,一起吃顿羊肉汤;下午相约一同去社区文化室的数字影院看会儿译制节目,晚上跟在新疆大学读书的孙子通通电话。这是家住和田首都花园小区的76岁维吾尔族老奶奶塔吉妮莎曼普通的一天。

自从2010年搬离“土瓦房”,她住在这里已近四年。听到我们敲门,她热情地招呼,为我们脱下外套,“快进门,咱们供暖了,屋内暖和”,端上一盘盘巴旦木、和田大枣、杏干、葡萄干,满脸喜气。

在这个小区,像塔吉妮莎曼老奶奶一样的棚户改造搬迁户共计1320户人家,小区内实现民族混居,整个小区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

住房是改善民生的基础,而安居富民工程是北京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过去4年,北京市共投入援助资金15.2亿元用于8.72万户安居富民工程和27.9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截至今年10月底,31605户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已完工99.63%。

正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的一名援疆建设者所说,“我们在,你们就有后方”,正因这“后方”的存在,和田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院里设有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很方便,还有免费体检。每周孙女回家前,我都去小区超市买零食来等她回家。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了。”塔吉妮莎曼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