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援疆突出产业就业 "造血"让百姓得实惠

26.09.2015  06:33

无锡援建的就业工场

  2002年和2007年,无锡先后开始援建新疆霍城县和阿合奇县。2014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始,无锡开展嵌入式援疆,因地制宜发展,目前当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百姓是否获得实笃笃的实惠?9月中旬,无锡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新闻媒体来到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阿合奇、霍城县,开展了“走转改”实地采访。

   援建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守在家门口发展起旅游业

  由江阴对口援建的霍城县有个央布拉克村,村名的意思是“泉水的旁边”,相传清真寺旁有一口泉,泉水特别清澈,村庄因此而得名。这个有着这么灵动的名字的村庄,往年可是全县的贫困村。巴哈古丽·吐尔逊一家本以种田为生,六口之家一年收入不过1万元。巴哈古丽家获得源自国家资金、援疆资金的3万元安居富民补助,住房修缮一新。去年6月她的家被列为家访点,游客盈门,最多一天有60个客人,一个月最高收入有6000元,最低也有2500元。走进她的家,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看维吾尔族姑娘、小伙表演歌舞,也可以看巴哈古丽演示如何做手抓饭、大盘鸡、烤羊肉串。巴哈古丽家最多能容纳30多个游客住宿。明年,巴哈古丽将增设斗鸡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62岁的阿布力米提以前是种地的农民。他获得援疆资金2万元,拿出自己的马搭成马车。来央布拉克村的游客想搭阿布力米提的“马的”,花上10元能走一公里地。阿布力米提靠一驾“马的”,在旺季时一个月最高能赚1万元,淡季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

  央布拉克村党支部书记阿不拉江介绍,全村共有1599户人家7568人,91%的村民都是维吾尔族。原本村民以种地为生,每户人家平均一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现在人均收入达1.2万元。

  记者了解到,江阴对口支援霍城工作组筹措各方资金近300万元,改建民俗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四条民居巷道外立面,新建歌舞餐饮广场、清代城墙游步道、40米葡萄长廊等,使央布拉克村年接待游客可达1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直接增收30万元,直接解决198名村民就地就业,成为伊犁州唯一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让全职主妇走进“就业工场

  乌孜别克族的迪丽努尔·买买提江高中毕业后从未参加过工作。丈夫从事二手车买卖,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家中两个孩子,迪丽努尔·买买提江当起了全职主妇。到霍城县水定镇新荣社区的就业工场工作后,她上班仅需步行15分钟,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最少能有1000元收入,多的时候可以领到1500元。

  工场负责人艾尼万尔·阿斯木介绍,6月开始工场接了10万个花帽的制作订单,要在4个月内把货赶出来。目前工场场地、设备都由政府提供,可以免费使用。这是他下岗后第一次创业,很是看好自己的生意,已经扩大生产,雇佣的员工从一开始的13人扩大到35人。

  水定镇新荣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金花表示,就业工场的创办,使得妇女不用远离家庭就能增加家庭收入,而且不影响照顾孩子、老人。妇女走出家庭,相互帮助,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不受极端思想的影响。目前社区已开设花帽、月见花茶加工车间。

  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维吾尔族妇女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缺乏劳动技能,普遍不愿离家就业。霍城按照“工场建在门口,家庭就业两不误”的思路,利用社区原有闲置房屋,投入援疆资金1500万元,新(改)建就业工场36个,总计约1.5万平方米,引进服装纺织、食品加工、民族刺绣等投资少、能耗低、用工多的“短平快”项目,可直接增加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带动长期稳定就业3000人以上,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余万元。

  

  援建一新的央布拉克村

   因地制宜激活发展的内生力

  橙黄色的小果子,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娇俏可爱,这在新疆阿合奇辽阔的天地中,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果子就是沙棘果,它的价值可不容小觑,阿合奇正盘算着用这果子,下一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大棋。

  阿合奇的资源匮乏,生态严重退化,不再适应游牧,但十分适合沙棘的种植。沙棘的种植、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沙棘富含维生素,从中提取的果油具有很高的附加值。阿合奇县将沙棘深加工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扶持。

  无锡援疆干部、阿合奇县发改委副主任郑宝林介绍,2014年无锡援疆资金投入500万元,援建一座标准厂房,招商引进了一家沙棘深加工企业。企业投入5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招工。通过沙棘果的深加工,进一步带动沙棘的种植,不仅能防风固沙绿化边疆,而且给当地农牧民提供了一条创收的路子。“人工采摘沙棘果,采摘一公斤能赚四五元,采摘一天可以收入一两百元。

  沙棘厂房于2015年元旦投入试生产,收购沙棘150吨,支付牧民采摘费70万元,生产沙棘原浆10000瓶,饮料20000盒,茶叶3吨,胶囊2000盒。工厂负责人郝长义说,今年以来已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沙棘饮品已获得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的相关认证。企业携手江南大学药学院进行权威检测、设计包装,力争推出南疆独一个沙棘药用保健品牌。

  目前,全县有3.5万亩沙棘,其中挂果1万亩,未来将种植10万亩,形成以沙棘深加工为龙头的种植、养护、采摘、加工、销售产业链,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阿合奇县的工业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村民靠援疆资金办“马的”致富

   人才、制度双轮驱动持续援疆

  在阿合奇,新建的如童话中城堡般的双语幼儿园,在建的现代化职业高中……教育援疆使得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高中教育实现全覆盖。在霍城,投资1700万元的江阴双语幼儿园将在2016年2月投入使用,投资4500万元的瞻德中学已在4月开工……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让人耳目一新。

  采访中,不少援疆干部强调,援疆给当地带来的不只是基础设施的变化,重在观念更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这才是增强当地持续“造血”功能的有力举措。

  例会制度、集中办公、网上审批……东部发达地区的体制创新经验,通过援疆嫁接到了霍城。根据《2014-2016年人才援霍三年规划》,霍城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新工程”,两年计划实施培训项目70个,迄今已实施57个,培训人员20000人次。培训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林果技术、牲畜养殖技术等多个行业。

  无锡援疆干部、阿合奇县财政局副局长王明介绍,2011年以来,阿合奇县赴无锡挂职学习100余人,从无锡、周边城市引进专家60余人开展培训,开拓当地干部人才视野、拓宽思路、提升能力,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新柔性引才机制拓宽了招才引智渠道。在无锡公开招募离开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老同志,或在职的专业技术人才到阿合奇县开展短期援疆,帮助受援单位完成阶段性目标,建立起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目前阿合奇县已柔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0余人次,涵盖教育、医疗、社保、水利等领域,累计工作时间近45个月。这些专家,不仅给阿合奇县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也让无锡市民近距离地了解到真实的新疆。

  (皓子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