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让游客感受更加丰富的新疆色彩
乡村振兴农区成为景区
乡村旅游,直接受益者正是乡村本身。与外部世界的对接让越来越多的村庄走出封闭状态,追求更美好、现代、健康的生活,农牧民的人生态度也更加积极、开放与包容。
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民的思想曾经非常保守,很多人甚至都不愿走出村子。旅游业给这里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变化。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等诸多称号落地于此,游客慕名而来,四季不绝。游客们的到来让吐峪沟村的村民认识到有更多更好的生活方式。
2017年,热西旦·吾麦尔利用自家院子办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就达到15万元。“我从没想过能挣这么多钱,我一定要好好干下去,我的努力会让未来更美好。”热西旦说。
每到周末,新疆各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就人来人往,异常热闹。踏青、赏花、到农家乐吃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普遍方式。大大小小的村庄开门迎客,一次次让人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接待点。如今,依托农家乐,该村又发展起智能化温室,种植名优特、无污染的时令新鲜蔬菜,还利用养殖区培育羔羊、牛、家禽,将种植业、养殖业、农家乐餐饮文化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当村庄脱离简单的“食物供应”功能,成为旅游目的地时,就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远方”的深入了解和沟通。纷至沓来的人们远不仅仅是在方家庄村吃顿饭,而是在这里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不断振兴的美丽乡村。这样的村庄,在天山南北还有很多。
追花纵马村庄各有特色
田地里的杏花、苹果花、桃花、薰衣草,漫山遍野的蒲公英、鸢尾花、风铃草……没几个地方能像新疆这样,拥有如此绚烂缤纷的色彩,而隐藏在花海中的村庄也各有特色。
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村民张东强,正在进行自家40亩薰衣草的第二茬收割。紫色花田透着馥郁香气,络绎不绝的游客在田边拍照留念。全村像他这样从传统作物改种薰衣草的农户有300多人。“这是村里谋划出来的,谋划得好!比起以前种玉米,我每亩地收入增加了3000元。”张东强说。
薰衣草让四宫村闻名当地,富甲一方。紫色的花海还蔓延到周边村庄,乃至其他乡镇。目前仅霍城县薰衣草种植面积就已超过3万亩,伊犁河谷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薰衣草产地。
以当地优势资源为抓手,加快特色产业形成机制,越来越多的村庄既有序参与到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大格局中,又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巴楚县红海湾景区,31户当地农牧民成立了马车合作社,参与景区经营,带着一批批游客穿行在芦苇胡杨遥相呼应、河流戈壁相拥并行的奇妙景区里。14辆马车,平均每天每辆马车可收入三四百元,景区不收任何管理费用,经营收入全部归合作社农牧民。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新疆推进旅游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新疆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不断增加。很多农牧民通过从事旅游业相关的产业脱贫致富。”自治区旅发委副巡视员马睿介绍。
过去几年,新疆持续构建资源优势地区、宜旅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富民及精准扶贫产业体系,引导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力求持续稳定脱贫致富。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式既让游客们感受了新疆的美,又让村民们尝到了生活的甜。
信心增强地方特产热销
村庄换新颜,风景更美丽,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发展也充满信心。无论是当地的农产品还是手工艺品,抑或是独特的精神财富,都正在成为村庄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做了49年醋的王淑琴凭着酿醋的手艺和纯粮酿造的招牌,已将自家的醋卖到了北京上海。“我一边帮儿子儿媳经营客栈,一边卖醋。”王淑琴说,“月亮地的游客几乎都来我家里买醋,一年能销3吨左右,旺季最多时候一天都能销几百公斤。”
2017年月亮地村完成了传统村落改造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村貌焕然一新。在村子的巷道两侧,家家户户门前竖着招牌,这家的面,那家的鸡,还有手工胡麻油、手工挂面和风干馍馍……各式各样的手艺活成了最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更成了让游客最感兴趣的优势资源。“我的东西好啊,你去哪儿也买不到这样的醋。”王淑琴自信满满地说。
美味的农家乐、精巧的旅游纪念品、悠悠的蒙古长调、激烈的牦牛叼羊赛、刺激的皮毛滑雪……在广袤的新疆,村庄的独特魅力正在展现。它们一方面不断为当地村民们注入着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无数村庄将各自优势汇聚起来,成了区域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正是在旅游经济带动下,“童话边城”布尔津县由贫困县一跃成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先进县。
地方特产热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村庄经济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的过程。目前,乡村旅游业已全面融入新疆稳定改革发展大局,在维护稳定、促进团结、惠及民生、增加就业、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