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时代让新疆巴里坤县农牧民踏上幸福之路

12.05.2017  12:34
巴里坤湖。韩婷  摄

在古丝绸之路北新道上,巴里坤是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巴里坤古称蒲类,也是新疆汉文化的母源地。2014年9月,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组来到新疆巴里坤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巴里坤县农牧民的真实生活面貌。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作为新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巴里坤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位于新疆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有一个如蓝宝石一般的高原湖泊,湖泊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这就是每年引来众多游人的巴里坤湖。每年五月开始进入旅游季,巴里坤湖景区旁游人就渐渐多起来,而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卡子湖村村民达吾提·夏得肯也忙碌了起来。

在景区售货亭旁,达吾提·夏得肯忙着招呼游客。“现在到巴里坤湖旅游的各地游客特别多,我每天的收入也不错,有100多元,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达吾提·夏得肯满怀信心地说。在巴里坤县,像达吾提·夏得肯一样依靠旅游业增收致富的农牧民不在少数。

23岁的胡尔曼别克,是巴里坤县海子沿乡海子沿村人,15岁就在外打工,辗转去过内地、乌鲁木齐等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让他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看来,回到家乡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能有一番作为。“这边人多,肯定有发展前途。”经过一番观察后,他把眼光盯在了小游客身上,花费1万多元,定购了一套儿童游乐设备,运营不到3个月就收回了成本。

记者了解到,以原生态为亮点的巴里坤湖旅游区,自2015年巴里坤湖草原生态旅游区一期工程建设以来,充分保持湖面、湖边湿地、草原等原始风貌,纯天然的风光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着游客纷沓而至。海子沿乡的旅游业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不到一年时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同时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

海子沿乡尖山子村的库来·贾格巴尔以前是一位家庭主妇,旅游业兴起后承包了两个毡房用来做餐饮服务,高峰期时每天可以接待上百游客,能消费四到五只羊,全年的收入达到了三万元以上。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旅游热的兴起,巴里坤县也抢抓机遇。投入资金790万元建设巴里坤湖景区二期配套工程,其中有牧家乐餐饮区、旅游市场等工程项目。通过扶持乡村旅游产业,成立了民族特色食品加工专业合作社3家,发展牧家乐、家庭旅馆30户,直接带动3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极大的增强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信心。

近年来,巴里坤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草原生态景观,加大力度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重点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乡村旅游活动,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草原文化、遗址文化、庙宇文化等为依托,积极打造具有巴里坤特色的文化精品,开创性的提出“旅游+”模式,即旅游+新型城镇化、旅游+新型工业化、旅游+农业现代化、旅游+信息化、旅游+生态化,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巴里坤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成为了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巴里坤县把S303省道(丝绸之路新北道)打造成县城境内一条景色独特、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走廊。2017年,巴里坤县启动古城景区创5A工作,重点抓好巴里坤全域旅游重点规划,实施巴里坤湖生态旅游区,巴里坤观景点,头道河子观景点,高家湖湿地景区的建设项目,抓好南园子村、尖山子村以及三塘湖中湖村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建设项目,形成新的亮点和卖点。巴里坤天蓝、水清、地绿,通过原生态的美丽风光,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区,打响旅游这张名片。”新疆巴里坤县旅游局局长陈建荣说。

【1】 【2】
(责编:李龙(实习)、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