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方案:亿万农民的市民化之路

09.02.2015  17:12
 

鲁元珍制图

        备受关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简称《方案》)日前正式公布。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将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这个被喻为“62+2”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及各试点地区的方案,清晰勾勒了未来五年亿万农民的市民化之路。

          户口怎么落——试点实行积分落户政策

          根据方案,北京市通州区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将实行积分落户政策,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达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请落户,这将为特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经验。

      拆“篱笆墙”、降“高门槛”、抹平“鸿沟”——“三个1亿人”透出城镇化发展“三维坐标”。其中,“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涉及户籍制度改革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跟进。

          在各试点地区的方案要点里,户籍制度改革被放在重要位置——青岛提出,实施“户籍准入”和“积分入户”联动,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年均转移10万人左右,市外转移人口不低于50%;长春提出,分主城区、县市城区、小城镇三类,梯次放开落户条件。

        “不同的城市(镇)因为所处的位置、发展程度不同,在户籍政策上有所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要通过户籍改革牵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说,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成本有多高——数十万亿元成本三方分担

      目前中国有近2亿农民工,他们将是这一轮城镇化过程中率先要市民化的群体。如果按每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10万元计算(包括各类保险、医疗卫生、学校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共需要20万亿元;如果按20万元计算,则需要40万亿元。“这只是粗略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释放有效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财政学家贾康说。

      此次62个试点城镇除了少数的省会城市,大多集中于中小城市(镇)。“这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有关。”牛犁说,在特大城市,农民市民化的人均成本在50万元左右,而在一些中小城市(镇),城镇化投入不高但效益可观。

      此次《方案》对成本分担进行了制度设计,明确“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如何保证城镇化资金投入是最大难题。明确提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是《方案》的又一亮点。“新型城镇化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特别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指出。

 

    公共服务标准怎么定——与居住年限相挂钩

      不久前,来自广西的农民工李银华首次尝到广东东莞新医保政策的好处。她因病入院治疗,共花费了20.5万元医疗费。按新政策,李银华享受了14.8万余元的报销费用。

        此次《方案》提出“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真正让进城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所在。

      青岛市在方案要点中提出,建立居住证与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衔接制度,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安徽省试点方案明确,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落实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政策。

      然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说易行难。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40%。按照目标,到2020年,我们要解决1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和相关基本公共服务。(记者  冯蕾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