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麦西热甫与现代文化融合绽放光彩
4月18日,歌舞剧《麦西热甫到我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
亚心网讯(记者吴美漩 马剑威摄影报道)4月18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的歌舞剧“麦西热甫到我家》" >丝路上的中国梦·永远的麦西热甫——《麦西热甫到我家》”,以其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令6000余名观众陶醉其中,演出的每个章节,都有观众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掌声。从作为民间艺术到走上国际舞台,麦西热甫伴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0年的发展历程日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编剧融入现代故事《麦西热甫到我家》是在歌舞剧《永远的麦西热甫》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麦西热甫到我家》的编剧之一冯双白说,麦西热甫可以说是十二木卡姆的“母亲”,是维吾尔族人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它集歌舞杂技和戏剧表演为一体,相当于一台综合性晚会,有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所以,维吾尔族有一句谚语“想让你的孩子学会做人,就送他去学习麦西热甫”。
那么,如何把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推向现代舞台,让其中原生态的麦西热甫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呢?冯双白告诉记者,《麦西热甫到我家》的剧组去了很多地方采风,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麦西热甫。
在新疆很多地方,麦西热甫依岁时节令和文化需要而举行,从内容上可分为歌舞麦西热甫、游戏麦西热甫、说唱麦西热甫等,从形式上可分为客厅麦西热甫、迎宾麦西热甫、丰收麦西热甫、婚礼麦西热甫等。剧组首先把其中30多个“麦西热甫”当中的一部分融入剧中,极大地丰富了全剧的内容。
“在没深入了解麦西热甫之前,我们就觉得它是一种好看的歌舞,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对理想、爱情的表达、对善恶的分辨等经久不衰的思想,就是今天的正能量。”冯双白说,不同于较早的歌舞剧《永远的麦西热甫》,此台剧目加入了更完整的故事情节。
从序《摇篮》、《学艺》、《青苗》,到《林间小憩》、《丰收》、《婚礼》和尾声《狂欢》,7个章节的故事,串联起一条年轻人在麦西热甫滋养下茁壮成长并收获幸福的主线。年轻人经历的相识、相恋、婚礼、新生命的诞生,对应着春种秋收,对应着耕种、林间风景、大丰收、奖惩、喜宴等不同场景,其间还穿插着“新农村建设”等内容,俨然是一个现代故事,比在民间举行的麦西热甫更加完整,让故事吸引着观众,让观众跟着故事走,从而产生共鸣。
歌舞向现代化蜕变歌舞剧《麦西热甫到我家》为观众缓缓道出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健康成长,到在学校学本领,学木卡姆、麦西热甫,并从麦西热甫中受到方方面面的教育,最终成家立业,又将麦西热甫传给下一代的故事。
《麦西热甫到我家》总导演迪丽娜尔·阿布都拉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既吸引了观众,也展现了一种传承。2010年11月,“麦西热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但要传承麦西热甫,让它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仅仅有一个好故事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台剧在舞蹈、歌曲、舞美、艺术水平等方面提升品质。
比如,此次演出虽然展现的是传统的麦西热甫艺术,但舞蹈演员所穿的演出服和以前很不一样,色彩和图案都做了现代化的设计,看起来既具有传统意味,又很时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舞蹈动作经过年轻编导编排,加入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在音乐上,民族乐器充分与电声融合,使音乐和歌曲听起来非常和谐,节奏感强,振奋人心。
“尤其是双人舞的编排,对剧组来说是一个挑战。”《麦西热甫到我家》执行导演米克拉依·依布拉音说,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创作人员的主题,让麦西热甫不失传统意味,又有时代感,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编排双人舞的时候,剧组既要考虑到中华民族的个性是含蓄的,不能盲从西方,舞蹈动作不能过于亲密,又要使舞蹈动作表达出现代思想。
于是,《麦西热甫到我家》双人舞编导巴合提亚尔·木拉提在编排舞蹈动作时,除了展现维吾尔族本身的舞蹈语汇,还设计了托举之类技术性的动作。他说,这些设计借鉴了芭蕾舞、现代舞等,舞蹈动作的“度”刚好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推向高潮,又不失浓郁的民族特色,感情质朴,没有太多夸大和包装。
“总之,这台剧既保留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又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使得全剧的艺术性得以提升,所以观众会感到整台剧内容清晰,非常美。”迪丽娜尔·阿布都拉说,这台剧想告诉人们,麦西热甫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新疆的,也是世界的。它伴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0年来的发展在一点点成长,而面对“一带一路”的大好机遇,它也将再度绽放新的光彩,将新疆是歌舞之乡、新疆人“会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热情好客、有亲和力的形象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