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个世界公园能带来什么?
自2008年第一次开启申报之路,新疆可可托海地质公园历经9年,终在第二次申报时从“国家级”升格为“世界级”,由此谱写出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那么,新疆首个世界公园能带来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部门、可可托海景区相关负责人等,为读者解读热点话题。
“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宗旨之一是保护重要地质遗迹。”具有多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经验的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环处相关负责人说。
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个与世界遗产有着同等地位的世界级品牌,保持健康的环境至关重要。这位负责人表示,申报成功后有利于景区内生态保护的规范管理,借鉴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科学管理经验和理念,对珍贵的地质遗迹进行有效保护,资源永续利用。
然而,可可托海当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历经9年申报终戴上“世界级”桂冠。
“我们共申报了两次。第一次是2008年,可惜当时落选。2013年我们又重报,今年才成功。”可可托海景区管委会纪工委书记郑军说。
郑军介绍,自开发建设以来,公园总投资已超7亿元。目前,公园正在根据相关编制要求加紧完善,争取明年正式挂牌。
可可托海蒙古语意为“绿色的丛林”,以独特的阿尔泰山花岗岩地貌、峡谷地貌、世界级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遗迹和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遗迹为主要景观,具有丰富多样的科学内涵和美学意义。
向公众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地质公园一项重要任务。
地质公园如何传播科学知识有具体的标准,包括建立主碑、沙盘、地质博物馆,景点景物都要有科学解说牌,还要有科学导游图、科学导游指南、配讲解员等。
“世界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具有极大的知名度,可使用雅典神庙的标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签,与世界遗产并列,重点是也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环处相关负责人说。
郑军介绍,地质公园不只具有地质意义,还可能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和文化价值。九年申报过程中,进行科普教育是景区的重点工作,仅在公园地质陈列馆里,游客就可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矿脉的91种类型矿物标本。
2008年,公园获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还专门制定了专项科普行动,开展了针对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科普教育活动,并结合公园遗迹编制了针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科普读物。
今后,公园将进一步提高科教基地科学文化品味,在公众中普及科学知识,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让更多人品味到这部“地球天书”的内涵。
“公园升级后还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将成为高含金量的一张‘新疆名片’。”这位地环处负责人称。
成功申报将进一步提高公园知名度,促进公园所在地、阿勒泰乃至新疆旅游的跨越发展,极大提高当地旅游产业收入,并带动相关产业,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长期促使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级生态保护,如河南云台山申报之前寂寂无名,成功申报后一跃成为旅游年收入60亿元的旅游热点。
他还认为,可可托海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对疆内其余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6个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和品质提升起到了带头示范引领推动作用。同时,将对当地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旅游等开发和产业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这是一条好消息,我们可借鉴可可托海的申报程序。”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局局长李华说,景区正在准备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的工作。
去年,喀纳斯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41.3万人次,同比增长39.6%,旅游综合收入22.4亿元,增长48.3%。2014年,可可托海地质公园内游客接待量67.6万人次,旅游收入7963万元。
目前,喀纳斯、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天山天池等景区正在联合打造北疆片区的全域旅游产品,为走向“世界级”加大筹码。(江斌伟)
(责编:刘娟(实习生)、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