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辉煌60年:"金字塔尖"上的"大旅游"红火
新疆幅员辽阔、山川壮丽,历史厚重、古迹遍地,民族众多、民俗奇异。
当大自然的馈赠变成资源时,一个新型产业——旅游业诞生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足音,三十多年来,新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迅猛发展,一路高歌,朝着千亿旅游产业目标稳步迈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昔日,李白用诗句勾勒的雄浑西塞图在今天已化为举世瞩目的美景,游客浩荡,旅人不绝,可谓大美新疆大旅游。
曾经旅游是“金字塔尖”上的事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瀚海沙漠,绿洲生机,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繁华盛景,商旅驼队早已将新疆古老文明传播于世。
近代,一批批中外探险家在塔克拉玛干探寻深埋沙海的文明让深处亚欧腹地的新疆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世界等待着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纪凡华记忆闸门哗地打开了,一股旅游热浪远远涌来。
1980年,纪凡华从被誉为“中国旅游界最高学府”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她被分配至吐鲁番地区外事办公室成为一名外语导游。
那时,纪凡华和大家一样认为旅游是“金字塔尖”上的事,只有生活富足的人们才旅游。
当时,新疆只开放了乌鲁木齐、石河子市和吐鲁番地区。吐鲁番以悠久的丝路文化及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世人所慕名,往往成为中外游客探知新疆的第
一站。
一组数据记录了这股热潮:1978年,全疆共接待外国游客仅88人,到1982年新疆接待海外游客已达7930人。
刚毕业的纪凡华懵懵懂懂,手头没有现成的解说词也没多少资料可查,旅游线路单一,住宿宾馆条件简陋。
她领着外国客人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
那时,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公塔等文化古迹尚未完全保护,老乡们驾着毛驴车从古城里抄便道进出,到处是驴粪,羊群。有时古城旁的农田浇水,水便漫过田地流进古城,到处泥泞。
纵使这样,那些来自海外的游客面对断壁残垣仍在啧啧惊叹。
从外宾的眼中,纪凡华逐渐领会到这古老土地的价值和魅力,她要静下心钻研下去。
北二外的外籍老师寄来一本汉英字典,这本小小的字典为纪凡华更准确地翻译解说词帮了大忙。
1983年,一位来自英国名叫罗伯特的游客,在纪凡华的陪同下花了几天的时间游览了吐鲁番地区的古迹,临别,他将纪凡华的地址仔细地记在日记本上。
两个月后,纪凡华收到一封来自英国的邮件,打开信,纪凡华惊呼起来,里面是一份厚厚的关于吐鲁番地区历史发展的英文资料。
原来,细心的罗伯特在交谈中了解到纪凡华的困扰,没有现成的英文资料,翻译不准确。回国后,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翻阅查找了史料,将能找到的有关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史料复印下来订成册寄往中国。
在信中,罗伯特说,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家乡。
有了这些准确详实的史料,纪凡华的解说准确而生动。
1983年左右,第一批瑞典游客要来吐鲁番了,纪凡华清楚地记得是28人团。
当时旅游接待条件着实简陋,吐鲁番地区唯一的宾馆只有七人间,无空调,纪凡华心头打鼓。
接上客人后,纪凡华用流利的英语跟他们谈起瑞典人斯文·赫定,谈起瑞典与古老的西域文明的联系,客人面露惊异,他们没有想到导游竟了解了瑞典的探险史,这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们对简陋的住宿有了心理准备,并开玩笑地说来吐鲁番就是来感受炎热的,因为瑞典冬天太漫长了!
当客人一行来到住宿地推开房门,一看七张钢丝床时没有说“NO”,一脸欢喜地端起床下的塑料盆到公共浴室冲凉去了。
他们安慰纪凡华说,和新疆古老的文明魅力相比,简陋的食宿条件不足一提。
为解决旅游发展中最大的住宿难、吃饭难、乘车难等“三难“问题,自1982年起,自治区多部门合力解决“丝绸之路”沿线的服务设施。
1986年,由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等主要领导亲自选址,筹建了新疆第一家中外合资四星级大酒店——新疆假日大酒店,1992年开业。此后乌鲁木齐环球大酒店也完工开业,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阿克苏等主要旅游城市一批档次不同的饭店陆续兴建,基本解决了游客来疆旅游吃住难的问题。
2014年6月,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新疆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6处遗址在列。
故城遗址的开发保护按照国际标准进行,2013年,在申遗的冲刺阶段,吐鲁番地区斥资1.5亿元,对高昌和交河故城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仅高昌故城的周边就征地1000亩,迁走了七八十户城墙边上的居民。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中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
今天走在交河故城的中央大道上,如果你伸手触摸那距今2000多年的土墙,会发现手上没有粘上一点儿墙土。
这是现代高科技修复手段对中央大道两侧墙面维修加固的结果。
现已是新疆兵团中国青年旅行社常务副总经理的纪凡华怀揣着一份期待,她盼望着罗伯特先生能故地重游,到吐鲁番感受故城遗址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