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草根”办起农耕博物馆
一名在新疆奇台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在看镇馆之宝——曾经的奇台城防司令张志贤的专用马车。
新疆网讯(记者马少宾 通讯员谢广顺摄影报道)马继林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前往江布拉克的必经之路上。
在这个占地16亩,建筑面积达2600平米的一前一后两栋仿古平房建筑里,展出了2300多件农耕文化类藏品。
石器、木器、陶器、铜器、家具、农具、马具……各种老物件,涉及农家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其说是展出,更像是集体亮相,一部分藏品只是简单归类放在一起,马鞍、铁犁头、酒具、民族铜壶、纺车……只有一个共用的名字标签,没有解说,没有年代。更多的藏品直接堆放在地上,甚至连个名字标签都没有。这让参观者难免有一种进入仓库的感觉。
老年人来追忆,年轻人看传说
这里的大多数藏品都是人们曾经生活中的一部分,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在丢弃前或丢弃后,有幸被马继林收藏,在这个博物馆找到了归宿。
犁耧耙耱、织机纺车、石盘石碾、木轮马车、马灯、门礅石、木龛、风箱、电影放映机……它们带着岁月的痕迹聚在一起,却带来一种新鲜的体验感。
但凡来这里参观的上了年纪的人,当看到这些老物件时,都会有一种找回过去的亲切感,他们来原本就是为了追忆。
而对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和孩童们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传说中的东西,这些老物件即便是在影视剧里见过,也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
一名年近五十的妇女,是唯一的管理人员,可她根本不会讲解。所以只要马继林在,他就负责给大家讲解。
可毕竟,他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多时候,他结合自己收藏的经历和故事给游客的讲解,因为语言的粗糙,却总给游客留下夸夸其谈的误解。
一位网友在听过马继林的讲解后,认为其“夸海口,拉大旗”,是典型的农民“暴发户”,并得出结论“博物馆发展前景不大”。
57岁马继林是新疆民间文物收藏圈里的“大佬”,2008年,曾因向国家博物馆捐赠7300多件文物而名噪新疆收藏界。
如今,他的名下有两座博物馆——奇台县农耕文化博物馆、新疆天山博古苑博物馆,各类馆藏文物两万多件,其中大多数为新疆农耕文化的文物。
从去年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马继林在奇台县吉布库镇的奇台县农耕文化博物馆目前还处于试营业阶段,游客寥寥。
另一座博物馆,自1998年开办以来几经搬迁,现“落户”于乌鲁木齐市燕儿窝街道办燕儿窝路南社区居委会后一个民宅大院,因藏于深巷无人知。
过去:从一辆马车开始
1988年,马继林收了第一件藏品——上世纪三十年代奇台城防司令张志贤乘坐的9网18辐专用软底马车,车牌号为“警察局1号”。
当时,这辆马车被一位回族老人收藏,要价1万元,可妻子不让马继林买,“一辆过时的破马车,花这么多钱买来干啥?”几个月后,马车涨价了,马继林没敢再犹豫,花3万元买下了这辆马车。
还记得一年前在农耕博物馆揭牌开馆时,马继林说过,“奇台是农业大县,也是新疆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把农耕博物馆放到大城市没意思,只有放到奇台,才是回归本土。”
“你不用了,扔掉了就没了,可放到我这里就是藏品,把它保护起来了,等你老了,以后你的儿子、孙子都能看到,你说这件事的意义有多大?”数年前,马继林奔波于奇台、吉木萨尔、木垒三县四处收集这些老物件时,这样给农民做工作。
如今,这辆马车成了马继林的镇馆之宝。
马继林还收藏了三件“宝物”:一把重十几公斤的老式铁锁,被和田的文物专家鉴定为和田当地民国期间军火库专用锁;一个高3米、需要4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的,用360只羊、10头牛和10峰骆驼换的三足铜鼎;一对50万元收购的,身高5.4米、维吾尔民族风格浓郁、做工精良的大铜壶。有人估计,三大件价值至少在千万以上。
随着收藏品越来越多,马继林又盯上了南疆少数民族的老物件,雕花板、雕花窗、墙裙、火花、古钱币、土布、服饰、铜器、印花模子、手工艺品……如今,仅维吾尔族的铜壶,他就收藏了两千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