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老年人精神生活何处安放
新疆老年大学的书法课。十月,秋意渐浓。徘徊在落满黄叶的公园里,六十多岁的李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天气越来越冷,出来跳舞的机会更少,这个漫长的冬天,我干什么呢?”
据自治区老龄委统计,截至2013年底,新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53.1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1.98万人,人口老龄化比例为11.18%,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较快。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更多的老年人需求开始转向精神层面。他们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渴望和需求?又是否能得到满足?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社区活动少精神生活单一
由于担心过多地看动画片影响孩子的视力,近日,乌鲁木齐市民王敏悄悄把家里的广电网络办停,不料,这一举动引发了一场家庭矛盾。
“连电视也不让看了吗?”两天后,婆婆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儿子、媳妇下班一回家,她就没好气地抱怨着,并收拾了行李要回老家。
王敏婆婆叫李秀梅,今年60岁,三年前孙子出生时,她从农村老家过来带孙子,一带就是三年。今年春天,孙子送进了幼儿园,李秀梅一下子觉得生活空了下来,早上9时,该上班的上班了,该上幼儿园的上幼儿园了,就剩她一个人在家,用她自己的话说:“没一毛钱的事做。”
由于在这座城市人生地不熟,李秀梅只好用看电视打发时间,家里的电视从早到晚开着,一个戏曲听十几次,一部电视剧看四五遍,甚至大段大段乏味的购物广告和医药广告,她也能从头至尾一点不落地看完。
李秀梅说,往年夏季早、晚,小区的步行街上都会有好几拨老人跳广场舞,后来小区里的年轻人就去物业反映噪音太大,影响休息。今年夏天,小区早早贴出通知,不允许在步行街上聚集跳广场舞。她参与的唯一一项集体活动被“禁”了,电视自此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
在李秀梅所住的小区,和她一样靠“看电视”打发时间的老人很多。另外还有一部分老人则是忠实的“牌友”,小区有两三个棋牌室,天天人满为患,基本上是老人。张全祥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孙子已经长大不需要他照顾,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棋牌室报到,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棋牌室经常烟雾缭绕,空气不好,加上一坐就是一天,两年下来,张全祥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为此,子女多次劝他别再去打牌了,可他还是忍不住,“不打牌,时间咋打发呢?”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老人的精神生活极其单调,打牌、散步、看电视,是老年生活常见的“三大样”。特别是一些随子女迁入的老人,由于生活多年的环境和朋友圈改变,加上一些从农村来的老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为家人做好一日三餐几乎成了他们所有的生活内容和精神寄托。
现在很多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李秀梅为什么不去社区活动呢?“社区几乎没组织过什么活动,老年活动中心也就是打牌、下棋。”提到社区,李秀梅老人兴致不高。
对此,社区也有自己的说法。乌鲁木齐市西大桥附近一个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工作十分繁杂,又有很重的维稳任务,虽然今年上面给下拨经费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可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人力、精力去组织老年精神文化活动。”
当然,也有个别社区的老年活动较为丰富。位于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的明园有色社区就是一例。该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如秦腔、绘画、书法、舞蹈,有些是社区牵头,有些是老人自发组织,社区提供场地,“从周一到周五,几乎每天都有老年人活动。”有色社区党委书记吴荣强说。
有色社区老年人活动丰富,跟其单位型社区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很多社区居民原来都在一个单位,大家彼此熟悉,搞起活动来比较方便。比如社区的舞蹈队,既在单位的退管委活动,也在社区组织活动。
自治区老龄委宣教处处长李建荣说,在城市,行政、事业、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的老干处、退管处,以及以这些单位为依托的社区组织的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较多。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数量少,二是其活动多限于本单位的离退休职工,同社区里的其他老人往往很难参与。
老年大学“爆棚”资源分布不均
“我在老年大学已经呆了七八年,我们班里还有80岁的学生,如果身体状况可以,我也想在这里学到80岁。”10月10日,新疆老年大学的学生刘照莲对记者说。
刘照莲今年60岁,2007年来到新疆老年大学,就喜欢上这里。今年,她报了钢琴、舞蹈、声乐、芭蕾形体等好几门课程,几乎每天都要到老年大学上课,还担任了其中两个班的班长。对她而言,在老年大学能说、能跳、能唱,还能结交很多朋友,感到精神愉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