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红光村的团结新事
村民胡成山的红枣丰收了,邻居喀米里·图尔荪得知他有心脏病,主动帮他采收红枣。村民张军的红枣要除树枝和树叶,邻居就把筛枣机送过来。筛枣机运转起来需要人手,张军一声招呼,手里没活的各民族邻居都来帮忙。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由9个民族村民组成的村庄里上演了58年。大家早就把彼此当成了自家人,当成了兄弟姐妹,共同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的歌。
一条村民自觉制定的民族团结公约
说起58年前的事,现在已是80岁高龄的阿布里孜·麦麦提回忆说:“那时我们吃的是苞谷面、野菜,喝的是涝坝水,住的是地窝子。各民族兄弟姐妹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地窝子里睡觉。有了新的种田知识,汉族兄弟总是首先想到我们,我们有了好吃的也首先想到他们。58年了,我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大家的感情越来越深。”
“多少年来,不同民族村民有婚丧嫁娶、危难困苦时,大家都自觉地参与帮忙。不论是汉族的春节,还是少数民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大家都互相往来庆贺。”红光村党总支书记南广禄说。
2013年,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村委会座谈。大家说起民族团结更觉得来之不易,一致同意定一个民族团结公约,把已经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多年的“规矩”写出来,贴在墙上:重大节日互相往来,婚丧嫁娶互相参与,风俗习惯互相尊重,急难困苦互相帮助,先进文化技术互相学习……
民族团结公约写出来后,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大会一致通过。
“我当时觉得这个公约简单了点,乡党委书记觉得这样好,乡亲们容易记,更容易做到。”南广禄笑着说,由此,就出现了大家主动要求在公约上签名的事。
民族团结公约从墙上来到人们心里
每年,红光村都有一个全村人的大喜事:麦麦提·伊来克宴请全村民族团结代表。这件事他坚持了30多年。
说起自己当初的决定,老人说:“36年前,新疆决定把每年的5月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那时我就想做一件事:每年5月宴请村里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好的人。”
南广禄对这位老人宴请全村民族团结先进人物的事记忆犹新。他说,当时老人一家生活条件很艰苦,甚至在过古尔邦节时都舍不得多买一公斤羊肉,但每年5月他都要买两只羊宴请大家。各族兄弟姐妹在老人家里谈心、歌唱,非常快乐。
老人一生最想见的人就是毛主席。2016年他与村里另外9名先进人物受邀第一次到北京参观,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仪式,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他说:“是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
图尼莎·艾白看到村妇联主任赵文明家的麦秆、玉米秆很多,就想买些喂羊。赵文明说:“我家麦秆、玉米秆都有。你需要,我可以送给你。”图尼莎·艾白不好意思收,没想到赵文明很快把麦秆和玉米秆送到他家了。
赵文明说:“对我而言,这些麦秆一年也就几百元的收入,但对他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他家有病人,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我能帮就帮他一把。”
一颗真心换来一片真情
2013年夏收时节,艾力·阿西木把自家的牛拴在了麦地旁,开始收割麦子。谁知牛挣脱了绳子跑到隔壁地里吃起了棉花叶子。当艾力·阿西木发现时,牛已经把邻居包文军家的棉花地糟蹋了一大片。
第二天,艾力·阿西木主动找到包文军想说这事,没等他说完,包文军就笑着说:“以后把牛拴好就行了。”这件事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更让我感动的是,去年我家的牛跑出来吃了吴爱国家的61株棉花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我主动找吴爱国商谈怎么赔偿时,没想到他拉起我的手说,这不算事。”艾力·阿西木说到这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样的事在红光村有很多。大家把话说开后,像兄弟一样相视一笑就完了。
“在红光村,无论两个家庭是什么民族,只要真诚,就能换来真心;只要友善,就能换来和谐。牙齿也会跟舌头打架,但这丝毫不会减少我们兄弟姐妹的情谊。”南广禄深情地说。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