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技报:“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项目启动

04.01.2017  01:03

本报讯(记者 付超)来过新疆的朋友都知道,新疆的景色美不胜收,为了让自然美景更好地展示给全世界,早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新疆科学家们做着不懈地努力。
      12月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了解到,不久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作为项目负责人,该所研究员杨兆萍告诉记者,该项目由住建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牵头,科研院所、高校共17家单位的科研人员承担,执行期为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针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共性问题,开展理论、技术与示范的系统研究。可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遗产地生态保护管理、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提供战略导向、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她介绍,该项目共有9个子课题,其中第6个课题《生态过程和自然景观类遗产地检测保护示范课题》是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我区的科研人员将在自然遗产价值研究和生态保护方面,进行多学科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容纳了植物、动物、生物,生态、地质、地貌、美学、旅游、遥感等方面的专家,通过合理的监测保护、管理,生态设计一系列体系性的研究,找到旅游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形成自然保护和旅游开发,还有社区居民发展共赢这样一种模式。“我们致力于打造出顶尖级的旅游产品,让新疆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就像瑞士等著名旅游胜地一样,成为跨国游的首选。”杨兆萍说。
      她告诉记者,世界自然遗产好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世界级名片,对拉动地方经济、提高国际知名度、推动当地一批世界级景区品牌建设、保护关键生态区、实现旅游富民、发展国际旅游业、带动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引入自然旅游地国际最高水平的保护和管理模式、保证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这一目标尽早实现,杨兆萍和她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始选择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为示范地,并准备会同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展阿尔泰山世界自然遗产拓展申报研究工作。同时,对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进行筛选,要把西北地区所有具有世界自然遗产潜力的区域进行筛选,根据优先程度进行排序,准备一些预备清单的申报。
      “我们对已经选好的潜力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该区域拥有申遗的潜力。我们接下来将对其进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同时,我们将加大对天山垂直自然景观带遗产地和生物生态过程这两类遗产地的监测和保护技术体系的研究、试验示范工作。”杨兆萍介绍。
      杨兆萍说,今后我们科研人员将研发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信息平台,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进行全方位展示,游客想去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查询,届时可以全面地看到景区实景。人们通过平台可对遗产价值、科学价值、美景照片、旅游目的地都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据悉,截止目前,中国拥有50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自然遗产11项、文化遗产30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仅次于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二位。新疆拥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新疆天山,包括博格达、巴音布鲁克、库尔德宁、喀拉峻和托木尔等5处自然遗产地;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包括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处文化遗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