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百姓分享丝路休旅经济红利
在古丝绸之路天山南路上的著名旅游景点库车王府前,有着一条颇具民族风情、喧腾热闹的小街。今年54岁的艾买尔江·依明站在自家店铺前,向几位游客推销民族手工帽饰。
“旅游旺季时,通常一天能卖两三千元,最多一次我一天赚了一万元钱。”在这里开店已经七八年的艾买尔江告诉记者,很多来库车观光的游客都会到这条民族风情街选购特色商品,最近几年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外国游客。
在念起游客“生意经”前,艾买尔江和妻子在库车县老城的家庭作坊里,做面向本地人的帽饰批发生意,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元收入。现在在民族风情街面向游客搞零售,一顶好一点的皮桶帽子要卖五六百元,普通羊绒帽也得两三百元一个,通常一天就能卖出四五个。
“还是游客生意好赚钱!”艾买尔江笑着说。
据库车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当地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超过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8亿元。该负责人表示,现在古丝路文化遗迹越来越受游客欢迎,该县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近年来游客接待量均有明显增加。
新疆历史上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如今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正努力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助力当地百姓分享休旅经济红利。据了解,新疆今年将努力实现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的目标。
除了使城镇百姓获益,丝路休旅经济还带动当地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6月我开始做毡房农家乐生意,夏天旅游旺季时,一天能接待20多位客人,每个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阔台曼村村民艾力·达比提今年当上了向往已久的老板。
在开农家乐前,35岁的艾力和妻子靠种小麦和棉花勉强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种地没有做生意挣得多。”艾力说。现在一听到别人叫“艾力老板”,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艾力的农家乐位于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的沙漠花海景区,该景区也是当地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自去年9月景区试营业后,当地政府在景区周边几个村子扶持贫困户20户,每户补助两万元,购买毡房10座、骆驼10峰,用于发展特色餐饮和特色旅游农家乐项目,让贫困农民依托旅游景点增收致富。
艾力表示,在这里经营烧烤和餐饮,景区不收取任何费用,挣的钱都是自己的纯收入。据了解,除了特色农家乐,旅游旺季时,光是游客体验乘骑骆驼和拍照,一户贫困户一天最多就能挣四五百元。
据沙漠花海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周边村子贫困户较多的情况,景区招聘了50多名村民担任服务员、保安员等,旅游旺季时还招聘了100多名临时工,并在景区设置民族特色产品摊位,帮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尝到休旅经济甜头的艾力打算用赚到的钱买些牛羊,修葺一下房屋。“明年除了继续搞自助烧烤,还想买些KTV设备,再好好装饰一下毡房,扩大一下经营规模。”艾力说,相信照这样发展下去,脱贫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丝路旅游也促进了当地青年就地就业。在位于拜城县的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脚下,今年25岁的帕丽达·普拉提正忙着带游客往石窟山上走去。
“秋冬季工作量还不算大,要是在夏季旅游旺季,一天我要来来回回带上九至十趟游客,一趟讲解大概就要45分钟。”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帕丽达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工资是底薪加提成,包吃包住,游客越多她挣得越多,“最多一个月我挣了6000元”。
帕丽达从小就长在克孜尔石窟下的克孜尔乡,高职院校毕业后曾外出做过护士。后来,帕丽达决定回乡到克孜尔石窟旁的新疆龟兹研究院做旅游工作。“我是讲解员,我姐姐是售票员。”帕丽达说,“在这儿工作特别好,不管是哪个民族,大家都非常团结友善,夏天我们还会组织歌舞晚会。”
“我还要好好学学英语,到时就可以给外国游客讲解石窟壁画了。”帕丽达告诉记者,空闲时她也会看看有关石窟研究方面的书籍,不断提升讲解水平。
据新疆龟兹研究院副院长台来提·乌布力介绍,今年参观克孜尔石窟的游客比往年多,截至10月底,共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其中也有不少外国游客。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代表,而龟兹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台来提·乌布力表示,现在新疆社会和谐稳定,“一带一路”建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致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