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本土电影《伊犁河》昨日“回娘家”

24.04.2015  15:23

    

    《伊犁河》制片人苏尔东和饰演莎尼娅老师的胡尔西德、饰演阿奶的汪晓辉、制片主任马斌、饰演少年阿尔萨的张玉龙等部分主创人员在首映式上。(从左至右)

    “阿妈!阿妈!”16岁的阿尔萨是在回族养母法图麦的“强迫”下离开伊犁去上海的。当渡船开动时,孩子“”地跪了下来,声声呼唤着妈妈,希望妈妈留下他。可法图麦强忍着泪水跑开了,她希望孩子到大城市和生母在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有更好的发展。首映式上,这一情节出现时,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讲述新疆人、新疆事的电影《伊犁河》连获国际大奖。2015年4月23日,它荣归故里与乌鲁木齐市民见面。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如歌 叶乃嘉摄影报道)

    《伊犁河》荣归故里

    4月23日16时30分,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门的新疆人民剧场一片喜气,制片人苏尔东无比感叹地说:“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由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全疆独家发行放映的影片《伊犁河》先后在浙江青年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节、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五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影片评比中入围“优秀电影”,并作为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在国外,其先后入围第九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际电影节赛事单元、第十届洛杉矶中美电影节、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2014年,该片在第六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第十一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第九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际电影节、第九届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上相继获得最佳影片、最佳音乐、最佳女主演、最佳摄影大奖!

    但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伊犁河》迟迟未能与家乡人见面。

    日前,《伊犁河》不负众望,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倾情推荐。4月13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向区属各地州市宣传部、直属机关工委、教育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发电”通知,要求做好电影《伊犁河》组织观看和宣传发行工作。

    《伊犁河》背后的故事

    2014年10月,《伊犁河》的制片人苏尔东捧回世界级民族电影大奖回到乌鲁木齐后,《新疆都市报》刊发了本报记者采写的专访——《回族歌王以歌“触电”擦出“火”》,挖掘了《伊犁河》的幕后故事。

    《伊犁河》讲述的是一个凄美而壮阔的人性大爱故事。在伊犁河谷牧场,有一户养蜂的回族人家,他们的孩子阿尔萨特别喜欢伊犁河床上的奇石。长大后的阿尔萨跟小镇上的哈萨克族玉雕师学习玉雕技术。阿尔萨16岁那年,曾是上海支边青年的玉雕师苏娅来到了他们的木屋,原来她才是阿尔萨的生母。养母法图麦百感交集,并作出了艰难的决断:让孩子跟随生母去上海,实现他的梦想。几年后,阿尔萨考回了新疆艺术学院。当他奔回故乡之前,法图麦却因劳累成疾、思念成郁,面对着伊犁河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伊犁河》耗资680万元。除了有众多企业家的倾情赞助外,所涉拍摄点的党政相关部门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拍摄期意外延长,其间一度出现资金链断裂,在最艰难的时候,还是因为这份真情和正能量,热心牧民为剧组送肉、送蔬菜,改善他们的伙食。有威望的老人自愿出面在民间为其“募捐”,5元、10元地凑出了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