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民心顺了,很多事情迎刃而解
对话代表委员
受访人:高建国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处处长、住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其格勒克村工作组组长
对话记者:岳燕云 在自治区“两会”上,一批参与“访惠聚”工作的代表委员风尘仆仆从基层赶来,带着还冒有“热气”的感受与思考,走进会场。1月10日,政协委员、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处处长、住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其格勒克村工作组组长高建国接受了记者采访。
把“一团乱麻”村的民心凝聚起来
记者: 住村一年,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高建国: 其格勒克村,汉语的意思是:一团乱麻的村。这一年我们做了很多事,但所有的事,归结起来,其实就为了把这个“一团乱麻”村子的民心凝聚起来。
如何凝聚民心?作为“空壳村”的其格勒克村,当务之急是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干部在村级事务中确立“话语权”。
结合自身优势,我们打通6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在农民家门口建起了一个农业科技园。
在10亩地的园区里,我们试种日本双膜起垄开畦西瓜,这在全疆是首次;使用固、液、气体生物有机肥,节水灌溉等,一项项科学技术,不仅颠覆了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更为村集体一年增收近13万元。
去年,我们在村里实施了24项工程,并将相关的1400多张照片集结成册,取名《情系其格勒克村》,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或感动或欣慰的故事——
“无私助教,名传千秋。”这面锦旗是村小学校长阿布都拉送的。
村小学以前是用木头栅栏围成的,栅栏外面是泄洪大渠。一些学生总是趁老师不注意钻出栅栏,在泄洪渠边玩耍,很危险。为此,学校每位老师都要轮流值班看管学生。
后来,我们为学校安装了铁栅栏。阿布都拉校长为我们制作了一面锦旗。老师们围着锦旗你一言我一语,讲着工作组的点滴好处,讲着讲着,一位老师不经意间将眼泪滴到了锦旗上,又赶紧擦掉,所以锦旗上的“教”字和“传”字看起来就有些模糊了。
把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连起来,就是我们住村一年的足迹。
工作组宿舍的门再也没有上过锁
记者: 这一年,村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高建国: 这一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民心的变化。刚住村时,有些群众面对工作组时,眼里流露出不信任、不愿接近的目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事情让我感动至深。
去年5月份,村民自发围堵一起暴恐案件中逃亡的暴徒。让我没想到的是,夜晚很多村民手里拿着毛毯来到村委会,争着要睡到村委会大院里,并说:“你们(村干部和工作组干部)放心,暴徒来了,先过我们这一关。”
我们当然不能让村民睡在室外,赶紧动手给他们煮奶茶,席地而坐与他们聊天,感情一点点地拉近。
此后,工作组宿舍的门再也没有上过锁。有什么样的门能比老百姓用心铸就的门更安全?
表面上看,这是老百姓与住村干部之间的感情。其实,住村干部是代表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在老百姓心中种下的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恩情。
民心顺了,很多事情迎刃而解。今年,其格勒克村在自治区村级十星评定工作中,成功争得一星,由原来的“五星村”升级为“六星村”。
更深刻理解了基层干部的不易
记者: 您对“访惠聚”工作有哪些感受与建议?
高建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不是自己一年的亲力亲为,我对这句话的感受也许只停留在字面上。翻开《情系其格勒克村》这本画册,有时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工作组一年能干那么多事,更深刻理解了基层干部的不易。
这也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感受。元旦前,当我们将这本画册送给每家每户时,很多群众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新年礼物,而且不是别人送的,是党和政府送的。想必不管何时再翻开这本画册,老百姓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更不会淡忘党和政府的恩情。
其实,要让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绵延下去,这只是其一。在不断惠及民生的基础上,学习国语也是关键。目前,其格勒克村有6名村干部,没有一个人懂国语,这为住村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很大不便。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住村干部要懂维吾尔语或配备双语干部,另一方面,在村干部的任用上,也应该把懂国语作为一条标准,至少可以听懂,这也是我对“访惠聚”工作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