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考古又有新发现 将破解诸多历史谜团

30.01.2015  14:37

图瓦新村墓地M1双虎鹿石电子拓片   

    天山网讯(记者李娟报道)1月29日,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暨考古历史文化宣传创新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内地高校,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新疆从事新疆考古研究、出土文物保护、科技考古领域的12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内地以及新疆的38位学者将做45场主旨报告,涵盖新疆考古新发现、新疆考古研究新动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据悉,新疆文物考古工作成果汇报会从2010年第一次召开以来,已连续举办5年。此次汇报会是总结2014年新疆考古发现新收获,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重大课题研究,全面梳理新疆历史的发展脉络,生动地展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彻底肃清“三股势力”的荒谬史观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让历史文化宣传也能更好发挥“去极端化”作用。

    2014年新疆出土了哪些“宝贝

    剥开地表泥土,借着阳光,墓穴里会散落着尸骸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有动物尸骨,有金银铜器,也有锅瓦瓢盆,还有刀剑等等。

    过去一年,新疆发掘678座墓葬,到底出土了哪些宝贝?借着正在乌鲁木齐召开“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暨考古与历史文化宣传创新研讨会”,记者从考古专家们嘴里打听到了这些宝贝。

    40匹殉葬马成宝贝

喀拉苏墓地M15

    马骨头能成为宝贝,这看起来好像有些让人不可思议。

    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眼里这就是宝贝,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宝贝。

    于建军所带领的考古团队,在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出土殉葬马群,这40匹殉葬马已经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这些出土的马的骸骨引起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博士尤悦的极大重视。尤悦说,根据研究他们发现,这些殉葬马匹死亡年龄集中在10—13岁,性别以雄性居多,反映出古人对于随葬马匹从年龄和性别角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马匹逐渐衰老。

    “相对以前墓葬的研究只提及马骨,而无数量、年龄性别等信息,这是一个突破。”尤悦说。同时,从出土的马骨中发现的马椎骨病变,这种情况此前只在新疆石人沟遗址发现过,这次发现则填补了新疆北部地区的空白。

    考古学家还将对这些马骨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相同的母系来源,进而了解新疆地区在中国家马迁徙与源流等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首次发现双虎鹿石

图瓦新村墓地M1双虎鹿石原貌

    在布尔津县图瓦新村古墓地堆积如山的石堆里,一块长方形的石条吸引了于建军,他清除石条上的泥土后,惊讶的发现在这块石条上居然雕刻着两只老虎。

    于建军将它命名为双虎鹿石,可是翻遍所有与新疆有关的考古资料,他没有找到一篇记载或发现这种鹿石的文章。

    于建军觉得,这是一个在新疆首次发现的“”鹿石。它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于建军说,目前发现的鹿石有些绘有鹿,也有绘有类似于太阳等,可这老虎代表了什么呢?新疆之前有西伯利亚虎、新疆虎等生存,而这双虎鹿石是在石堆墓的封堆上发现,根据这些于建军推测,古人可能崇拜老虎的力量和勇猛,所以将它作为镇墓兽一样放在封堆上。

    关于这个双虎鹿石的研究,还在继续,关于它的作用相信很快就被揭开。

    火坛证明拜火教或起源帕米尔

    帕米尔高原上的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出土数个火坛,这些火坛为木头做成,中间被掏出一个小凹处,里面放有15枚小石子。火坛的凹处有着明显的火烧痕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说,内壁灼黑是将烧得炙热的石子置于圆木的圆坑之中一起明火入葬,圆坑内壁被灼烧,入葬后火灭,内壁被灼成炭发黑。15是半月之数,明暗交界。这些都是拜火教的葬俗仪轨。

    对这些火坛的研究,能对拜火教文化遗存的墓葬有一个全面揭秘。

    巫新华还向外宣布一个新的发现,在这个墓葬内发现,入葬的人都是裸体,因为从墓穴里没有发现任何衣物痕迹。

    此外,对于考古界关心的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中,天葬台所处的位置,也已找到,这对于该墓葬群的研究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