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甘霖润民生“数”说五年巨变
资料图:文化惠民宣讲队在基层用文艺演出的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
天山网讯(记者朱凯莉报道)“这个歌唱家我在电视里看到过,如今大明星们都把演出送到我们乡里,咱一分钱不出还能看到这么好的演出,我们农民能说啥?就是打心眼里高兴呗。” 巴楚县夏马勒乡的农民买买提?依明笑呵呵的搓着手说,现在干活都有劲了,心里总有个盼头。每年都能在家门口看到高水平的演出,更让他和乡亲们格外开心。
“我们这博物馆敞亮气派,还免费开放。有空就领孩子来参观,再听讲解员给一讲,真是又长知识,又惬意舒坦。”9月18日上午,位于乌鲁木齐的自治区博物院里,前来参观的市民个个气定神闲、在文物前细细观看,流连忘返。据讲解员介绍,馆里每天要接待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本地市民很多,有时候就是一家人都来转转,涨涨知识。”
这是新疆让城乡公众共享文化成果的缩影。衣食足了,如何能知礼仪?丰富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质量,无疑是最好途径之一。五年来,在中央、自治区资金的强力支持下、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引领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惠民建设拉开了精彩演出的大幕。文化事业风生水起,天山南北,弦歌处处,遍及城乡,各族人民尽享文化盛宴。
消除服务壁垒,文化普惠大众。
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仿佛一夜间,人们发现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在公共文化服务面前,不分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地位……所有人都是服务对象。文化如阳光,应平等地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如今这一理念随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的免费开放而日益深入人心。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疆1444个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四馆一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中央及自治区拨付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累计投入超过5.7亿。2013年,国家和自治区还给和田、克州1607个新建成行政村文化室拨付了设备购置资金1607万。
免费开放资金的保障推动,给新疆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越来越多的新疆人走进了公共文化机构,尽情享受着文化的魅力。
自治区博物馆先后举办了《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瀚海霓裳—西域服饰的记忆》《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盛世华彩遗珍归—圆明园生肖兽首展》…….众多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文物大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令人们目不暇接。
自治区图书馆则举办各类公益讲座近百场,听众达超过上万人次。数据显示,2013年,新疆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提供图书借阅677万人次、举办各类讲座553场次、开展读书活动1732场次,为农民工购火车票4000人次,开展各种培训4806场次、展览1421场次、演出29780场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文化厅通过不断加强和规范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制定免费开放绩效考核办法,与2010年相比,2013年免费开放受益人数增加了1.5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增量进入全国前三名,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表彰。
资料图:克州乌恰县牧民在农家书屋阅读报纸和图书。
文化设施普及,缩小城乡差距。
清新空气、淳朴民风、宁静生活、如画田园……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农村象征着一个田园牧歌似的梦。但真的在农村住上一段时间的人,就会发现,城市中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在许多偏远农村地区同样是遥不可及的梦。曾几何时,文化设施短缺、精神生活贫乏,很多农民一年到头读不到一本书、听不到一次音乐会、看不上一场演出。而他们渴望科技知识,脱贫致富;期盼文化娱乐,丰富生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五年时间里,在新疆广袤大地上,数以千计的书屋、文化站点、电影放映队、文化小分队出现在天山南北;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把偏远地区和世界相连。文化的脉搏在加速跳动,带着文化知识的养分从繁华都市流向偏僻乡村,流向需要她的每一个人。人们在这里取得获取知识,点亮人生。
数据显示,随着重大文化工程深入推进,截止2013年底,全疆共有公共图书馆106个;文化馆116个;博物馆(纪念馆)78个;全疆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024个,南疆三地州4151个行政村文化室项目计划任务全部下达,国家投资8.6亿元全部到位,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已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的有效覆盖。从28个地县三馆建设到4151个行政村文化室,不仅仅是文化阵地的拓展,还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充分保障。
同时,在国家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文化厅大力开展流动舞台车和图书车下乡工程,先后投入2880万元,为全区基层艺术院团配备了96辆流动舞台车;投入804万元,分两批给南疆四地州配送流动图书车33辆,大大提高了偏远地区“送文化下乡”的能力。
阿克陶县其克尔铁热克村村民卡斯木江感慨地说:“活动室建成后,我们就能天天到这里读书看报了。大家还可以坐在一起交流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经验,既可以相互促进,又能相互学习。以前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现在有了村文化活动室,不仅可以看书学知识,而且村民之间交流的机会多了。”
百姓看大戏 政府来买单
老百姓想看演出,但高昂的票价令人望而生叹;剧团想演出,但演一场赔一场,演多赔多。在目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该如何走出困境?看似无解的问题,政府部门转变思路,就有解了。
今年3月,自治区文化厅结合20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以“去宗教极端化”和“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组织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安排文化小分队,把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文化产品送达“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
新疆文化送基层受欢迎 83岁老人扔掉拐杖跳麦西来甫。
听着麦西来甫扔掉拐杖跳起舞的八十多岁老大爷、举着输液瓶看演出的大妈、追着演出车送西瓜、鸡蛋的乡亲、投入的欣赏节目的小胖娃娃、开怀大笑的年轻人……这几个小场景是新疆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基层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的缩影。
数据显示,在2014上半年新疆地、县两级艺术表演团体完成惠民演出4980场,惠及各族观众370万余人。其中,在农村演出3550场,占到全部演出的70%,得到了各族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自治区实施的区地县三级国有文艺院团政府购买演出政策的实施。从2011年起,自治区财政补贴2160万,建立了地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在维持现有经费保障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地县两级艺术表演团体按规定完成每年60-80场公益性演出任务,由自治区财政分别给予20-25万元的经费补贴,实施四年共计补贴8723万元,最直接的成效就是推动地县两级艺术院团每年下基层演出超过8000场。
201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又设立了800万元文化艺术创作专项扶持资金,面向全疆对常态性文艺创作进行扶持。今年自治区投入400万元,首次将区级艺术院团纳入到自治区党委重点民生工程。区地县三级国有文艺院团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初步建立,使优秀文化艺术下基层文化惠民真正得以落地,使各级艺术院团走进田间地头,来到寻常百姓家门口的演出成为常态。
同时,政府购买演出政策的实施,解决了长期困扰文化部门的重大问题,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内容好、艺术特色浓、有市场潜力的舞台艺术精品。
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大型歌舞《大美新疆》、《舞动天山》、《万方乐奏》,话剧《大巴扎》,音乐诗剧《好人阿里木》,哈萨克歌舞诗《阿嘎加依》,新疆曲子剧《哈哈泉子的户儿家》等,获得全国“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特别奖”、“白玉兰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2013年以来,由自治区文化厅筹资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疆电视台(维、汉、哈频道)黄金时段同时热播,引起强烈反响;歌舞剧《情暖天山》,在“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上登台亮相;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大型民族歌舞诗《美丽伊犁我的家》、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音乐剧《别失八里》均已上演。其中新疆大型主题晚会《木卡姆的春天》歌舞剧《晴暖天山》则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演出。
人民的需要,就是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随着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相继上马,顺利推进。无数精彩的故事在上演,无数人的命运因之而改变…… “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 “春雨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在新疆处处闪现着文艺家和文化志愿者的身影。
目前,新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先进文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热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和美好生活。积微土成高山,汇细流成江河,文化惠民正在点滴中悄然改变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