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亚心网记者任江通讯员李强
进入夏季,来到天山天池景区的疆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山清、水秀、地净、天蓝,宁静的景区让人们充分领略了大美新疆的风采。自2013年成功申遗以来,天池博格达峰世界自然遗产地不断加大保护、管理、开发、建设力度,通过积极有效的保护、治理,博格达遗产地更具魅力。
2013年,天山博格达与托木尔峰、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4个片区以“新疆天山”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多年来,天山天池管委会积极履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法保护、综合治理,推动博格达遗产地健康和谐发展。
天山天池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管委会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遗产地保护管理的基本前提,先后编制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博格达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规划》,在遗产地核心区内坚持“只拆不建、只出不进”“不建设就是最好的建设”的原则,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使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项目建设是遗产地保护管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天山天池管委会大力实施“两清两美一绿”三年行动,持续推进禁牧、水质提升、洁净天池等7大工程,遗产地保护再上新台阶。自2013年以来累计造林2.1万亩,实现核心区禁牧40万亩,发挥了遗产地在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恢复的生态屏障示范作用,水源涵养区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地质灾害治理、湿地保护、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河谷流域水体整治等项目建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博格达遗产地坚持依法治理,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执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不断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持续开展资源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以赴完成整改工作,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监测数据表明:天山天池景区水环境质量整体优良,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水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其中东小天池区域负氧离子含量达到98700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氧吧”;天池景区噪声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0类标准;森林植被覆盖率由2002年的25%提高到现在的41.5%。2014年天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7年被授予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经过综合整治,博格达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天山天池景区的游客满意率也达到96%。2017年,遗产地接待旅游人次209万次,较2007年增长2.5倍;旅游经济收入14.2亿元,较2007年增长3.4倍。
塔城市非遗传统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让非遗融入各族群众生活
亚心网记者阿比拜
“太阳一出照山河,映山红开在咱心窝,达斡尔人民齐歌唱,好山好水好生活……”6月8日,塔城市华宝酒楼大厅,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达斡尔族“沃其贝节”,此活动也是塔城地区非遗传统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系统活动之一。
演唱各民族传统歌曲、表演各民族经典舞蹈、展示各民族经典体育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达斡尔族‘沃其贝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达斡尔族群众都会通过歌舞和传统体育来歌颂美好幸福生活,激发大家爱国、爱疆的热情。目前,该活动已成为各民族共同参与,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节庆活动。”塔城市达斡尔族学会理事长付明说。
记者了解到,自5月底开始,为了庆祝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六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塔城地区非遗保护中心与塔城地区文化馆共同策划了近40场非遗传统文化下基层慰问系列演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演出,充分展示各民族传统歌舞;通过宣传品、展示展板等,让基层各族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并现场进行互动。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基层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塔城文化馆馆长尹照东表示,将优秀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带到基层,让各族群众在相互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11日,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塔塔尔族文化协会会长再屯娜·卡利穆瓦正在积极准备着下一场演出。“我们协会的每个民间艺人都非常用心地准备节目,我觉得此次非遗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非常有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再屯娜·卡利穆瓦说。
“在塔城,各族群众的衣食住行中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遗’的内容。自活动开展以来,成效显著,不仅激发了各族群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到各族群众心中。”塔城地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党韫说。
流动博物馆:在巡展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亚心网讯 (记者马凌云)“文物展览我们做了很多场,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为的是让各族群众在生活中看到这些精美的作品,在流动巡展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月11日,自治区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张青说。
6月9日至15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六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主会场活动在拜城县克孜尔石窟举办,当地群众可以在家门口看到自治区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巡回展、《时光的留痕——龟兹石窟文化遗产事业40年成果展》《花落菩提——流失海外龟兹石窟壁画展》。
巡展汇集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系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和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交融荟萃之地、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巡展还突出互动性,让观众变成了参与者,克孜尔石窟壁画临摹课程体验活动、新疆龟兹研究院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室和壁画临摹工作室公众体验日活动带给现场观众难忘的体验。
据了解,流动博物馆为了扩大巡展效果,在展览前期做了预热宣传,用广播、村委会通知的方式,提前播出展览内容,方便各族群众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场次安排时间,为展览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每到一地,流动博物馆都会根据活动主题和当地环境选取不同的时间和场地。讲解员尤丽吐孜·玉素甫随流动博物馆在各地讲解,她说:“通过展览,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了解了历史知识,以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参与的观众入脑入心是现场讲解的魅力之一,了解历史,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此外,6月9日至10日,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和各族观众感受中华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自治区博物馆“传统文化青少年研学课堂”精心策划开展了“脸谱故事知多少——手绘填色脸谱”“壁画里的故事——龟兹壁画拼图”等活动,共有200余名青少年及家长参与其中。同时,还通过向广大观众发放“中国文物报文化遗产日专刊”、展览折页、文物主题明信片等资料,宣传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理念。
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传承人现场展示才艺
亚心网记者布仁克西克
一针一线织就的精美刺绣、魔术般地捏出的面塑,市民现场感受精彩技艺,与传承人面对面互动……6月9日,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传统技艺展在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开展,传承人带来的绝活展示,让市民连声赞叹。
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和“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了更好地展示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增强各族群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9日至11日,乌市文化局、乌市文化馆邀请到错金银、满文锡伯文书法、石刻彩绘、布偶、古琴、烫画、刺绣等十六个非遗项目参展。
当天,乌市文化馆向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3位传承人颁发国家级证书,他们分别是满文、锡伯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格吐肯、锡伯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尹春光、新疆花儿传承人王秀芳。
11日,走进乌市文化馆,热闹非凡。“捏得太好看了!”面塑项目摊位前吸引了很多观众。只见红、黄、蓝等各色面团在传承人的十指间揉、搓、拈、压、拍后,手中便出现了卖烤肉串的大叔、跳新疆舞的姑娘……让观众赞叹不已。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项目4个、自治区级19个、市级28个,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个、市级传承人12个。”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胡玉梅说,希望将非遗与市场相结合,让非遗在人们的保护中,融入大众的生活。
在传承非遗中坚定文化自信
亚心网记者陶晶
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非遗如同散落九州的明珠,镶嵌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载体,成为炎黄子孙文化自信的源泉。新疆自古以来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滋养中不断发展,各民族在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中形成了今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区非遗保护传承跃上新台阶,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开拓了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在培训传承中助力脱贫攻坚,在自然遗产地开展活动助力旅游,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心灵净化、精神引领、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六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期间,我区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新疆大地上的遗产、珍藏在传承人手中的技艺都活了起来,让非遗融入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文化方面有着更多的新期待。坚定文化自信与我们的文化积淀有关,与当下的文化和未来的文化相连。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有文化载体,新疆作为文化大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我们应不断发挥遗产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能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让各族人民在文化认同中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