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抵御宗教渗透筑牢校园“防火墙”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不能让宗教极端势力抢走了‘梦之队’”“在育人的过程中,首先要筑牢教职工的思想防线,不能让任何人借传播宗教知识为名,向学生渗透极端思想”……近日,就贯彻落实《关于构建高等学校抵御宗教渗透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高校20条”),各高校书记、校长在自治区举行的座谈会上发表认识看法,表示要强化政治、责任、阵地和底线意识,筑起校园“防火墙”,抵御极端思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高校“开学第一课”学法
“日常生活中我还会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我认为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3月4日,在为期三天的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结束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预科(1)班学生娜扎提·亚森在心得体会中写道。
开学伊始,新疆各高校均开展了这样的学生集中教育活动,这也是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执行“高校20条”的体现。各高校将法治教育作为重点,以主题演讲、播放音视频材料、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增强学生抵御防范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组织学生在班级里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谈家乡变化。预科班学生热孜古丽·巴拉提家住英吉沙县乔勒潘乡,今年寒假回家,给她最大的惊喜就是村里的柏油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替代了以往的土路。“村委会焕然一新,村里人办婚礼都在新建的活动室里,可热闹了!”热孜古丽说,家乡的这些改变得益于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村工作组的努力。
在新疆农业大学,由民汉大学生组成的两支宣讲团活跃在各学院的讲台上。“民汉合宿”宣讲团成员、动医132班学生董超说:“通过交流民汉合宿过程中发生的真实事例,与同学们分享从陌生到熟识、由发生矛盾到友情升华的心理历程,我们用最贴近的语言讲述了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故事。”“主动发声”宣讲团的同学们则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结合家乡变化,表达了对暴恐分子的愤怒。
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工程学院等高校开展的集中教育学习活动中,广大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发声,带动大家学法治、讲团结,努力形成了人人接受教育、人人有所收获的氛围。
量体裁衣制定“高校20条”
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境界。今年2月中旬,自治区教育厅向各高校印发了《关于构建高等学校抵御宗教渗透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高校20条”)的通知,内容涵盖了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宗教、明确专任教师的育人责任、加强实践育人等20条意见。通过采取一些可操作、可落实、可监督、可检查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切实加强高校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