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打造对口援疆“升级版”
2014年的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提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
新疆这片占中国1/6的大地上再一次激情涌动,升腾起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鼓荡起奋进的风帆。
坚持就业第一: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工作
2014年,对21岁的姑娘塔吉木·阿比斯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高中毕业的她,在家放羊一年多后,在阿克苏浙江产业园如愿找到了工作。
“天天在家闲逛,很无聊。看到一些同学在企业工作,心里难免酸溜溜的。”塔吉木有些腼腆,但笑容难掩。
塔吉木的老家在拜城县,牛羊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和她一样,由于当地就业岗位相对偏少,一些年轻人毕业后就在家放牧,有些年轻人甚至到处游荡,很难融入现代社会。
2014年春节后,塔吉木慕名来到阿克苏,经过职业技术培训,成了冠鑫公司的一名纺纱工。
“这份工作真不错,比在家放羊好多了。”塔吉木说,现在每天上8小时班,每月休息4天,月薪3000多元,而且包吃住,还在厂里结识了不少汉族朋友。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稳定之策。”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总指挥徐纪平说,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是援疆工作的着力点,浙江援疆工作注重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年轻人有了工作,才能幸福生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不仅浙江如此,在“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中,援疆省市都纷纷把促进就业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首要任务。广东省在喀什推进西部电商产业总部基地建设,为当地大中专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创业空间;江苏省依托便民服务网点,大力支持受援地发展就业创业一条街,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安徽省计划外援助皮山县建设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引进了年产250万件服装生产线落户园区……
“要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各族群众有序进城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仅去年开工建设155个纺织服装项目,实现纺织服装产业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
坚持教育优先:为受援地“造血”育人
“在江苏省委学习的两个月,是我人生征途中值得珍藏与回味的一段重要时光,更是我学习工作的新起点。”曾在江苏省委党校第13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的刘开臣开门见山地说,“江苏省的改革开放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统计局局长刘开臣之所以能在江苏省委党校与来自江苏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45位学员坐在一起学习,得益于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自加压力,探索推广援受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的“嵌入式”援疆模式。
这种被称为“合作共建,嵌入式援疆”的新模式,在江苏省委的支持下,迅速在江苏与受援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实现援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外部优势与当地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