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恢复旅游业措施得力亮点频现
“刚刚过去的一年,充满挑战,非同寻常,是不平凡、不容易、不简单的一年。”2月6日,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冀东这样总结2014年新疆旅游发展。不过面对各种压力,自治区在千方百计恢复旅游业发展中措施得力、亮点频现。
在暴恐事件冲击、国际和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低迷的不利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全疆旅游业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勇敢面对,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自觉将旅游业纳入全疆稳定和发展大局之中,千方百计恢复和振兴旅游业,有力地遏制了旅游经济下滑的局面。“全疆旅游系统保持了人心稳定、队伍稳定、产业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旅游业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冀东表示。
2014年接待游客4952.69万人次
从2014年年初起,受暴恐事件等影响,赴疆旅游的游客急剧下降,旅游接待量同比锐减,旅游企业经营困难。“我们及时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在工作思路方面,坚持自治区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自治区的部署就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谋划旅游工作、开展旅游工作。”自治区旅游局局长伊那木·乃斯尔丁介绍。
全面提升景区档次、加大海内外宣传营销力度、加强与民航合作、强化市场管理、提升接待服务质量、加快产业项目升级、拓展旅游新业态……20项具体措施不遗余力地宣传新疆安全稳定,大力塑造“我们新疆好地方”旅游目的地形象,广招来疆游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及时出台奖励办法,按照“每十天一结”的奖补方式对经营企业进行扶助;鼓励旅游企业抱团取暖,针对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千方百计恢复和振兴旅游业的各种举措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新疆旅游业开始“强劲反弹”,有效地遏制了旅游经济的急速下滑。2014年,全疆共接待游客4952.69万人次,同比减少4.86%;实现旅游总收入650.07亿元,同比减少3.44%。
“一心一地”建设成效初显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旅游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伊那木·乃斯尔丁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把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把南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自治区旅游局全力以赴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心一地”建设,成效初显。
自治区旅游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多位院士参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研讨会,高位启动“一心一地”的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首开项目——新疆旅游大厦已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高铁片区破土动工;2014年6月,举办了首届国际丝绸之路旅游发展会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4个国家和西北五省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发表了《乌鲁木齐宣言》;同年7月,乌鲁木齐—法兰克福首架旅游包机工作顺利完成,这是新疆第一次和外航合作共同完成的首架旅游包机,为扩大旅游开放、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务实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一心一地”建设离不开精品景区建设。2014年,新疆精品景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博斯腾湖景区成功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喀什噶尔老城、帕米尔旅游区两家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景观资源价值审查。目前,全疆国家5A级景区已达8家,还有16家景区正在积极筹备创建国家5A级景区。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重大项目建设。自治区旅游局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分类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安排旅游专项资金7503万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分别达2640万元、3500万元,重点支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心一地”项目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和昌吉旅游创新区建设;全年新增旅游贷款17.1亿元,较上年增长54.8%,旅游业贷款余额达52.9亿元。
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在全疆旅游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新疆旅游新业态发展令人瞩目。据统计,全疆旅游业共出现20类新业态产品。自驾旅游、房车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温泉旅游、现代酒庄旅游等已成为大众休闲消费的新亮点。智慧旅游的“一卡通”、“一城通”、“12301呼叫中心”、“旅游电子商务中心”已投入运营,新疆智慧旅游综合数据平台已开始发挥作用。
新疆旅游惠民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14年年底,全疆星级农家乐总数达1050家,年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带动农牧民直接就业人数达两万余人;2014年“新疆礼物”新增82家企业156种商品,两年来“新疆礼物”挂牌商品共计176家企业335种商品,“新疆礼物”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过去,淡季旅游一直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短板”。近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爱新疆·游家乡”冬春旅游活动已经成为破除新疆旅游淡季“坚冰”的有效举措。2014年,全年共组织了40个大型冬春旅游活动,招徕疆内外游客约18万人次,带动关联消费约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31.2%。(毛海霞 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