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延续到第五代人的亲情故事
3月1日,在乌鲁木齐仓房沟路禾源小区,艾里菲娅·艾里根(右二)一家来到姑姑李萍华(左三)的新家拜年,并拍了一张全家福。(本网资料图片)
9月14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三休养所工作的艾里菲娅·艾里根,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亲情故事。
缘分,要从1929年说起。
当时,艾里菲娅的曾祖父尼亚孜·西力甫·艾比祖拉,在阿克苏地区当专员。巴楚县城经历战乱,5岁的李兆明和家人随战备政府军撤离,辗转进入阿克苏难民区后不久,母亲去世,成为孤儿的兄弟姐妹7人分别被收养。李兆明被尼亚孜领回了家,多了一个名字“阿不拉江”。
艾里菲娅说,以前的事情,都是爷爷阿不都热西提·西力甫在世的时候讲给他们听的。爷爷说得最多的是,那个时候,他和阿不拉江同吃同住,一起在新式学校学习算术、语文、音乐。
1936年,尼亚孜被调任驻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领事馆任副大使,举家离开阿克苏去苏联,李兆明被已成家的姐姐留下,从此再也没有见到父亲尼亚孜。
记者联系了李兆明的女儿李萍华,她说,父亲一直牢记那段岁月,他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我身处这个大家庭,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摆脱愚昧,敞开怀抱,他们收容我这个不幸儿,热情关怀,让我忘记痛苦,获得幸福。”
学习、工作,多年来辗转几地,1960年,李兆明到乌鲁木齐工作,终于遇见了失散多年的哥哥阿不都热西提·西力甫。
“见面时,两个人抱头痛哭。”艾里菲娅说,父亲艾里根·热西提告诉她,两位爷爷见面时一直说“再也不分开!”之后,真的没再分开,一晃数十年。
亲人间是怎样相处的?有事没事打打电话、串串门、吃吃饭、聊聊天,念叨孩子的成长,说说生活的家长里短,关心彼此的身体健康。艾里菲娅说,李萍华姑姑的外孙快两岁了,和2岁多的儿子见了就一块玩,能拥有这样一个大家庭,她觉得很幸运。
当然,跟所有的家庭一样,逢年过节也是他们团圆的日子。古尔邦节、中秋节就要到了,李萍华的哥哥李跃军,带着爱人,月初从成都回到乌鲁木齐。“肉孜节没聚成,这回一定要一起过。” 李跃军说。
“有生之年不离不弃,一家人永远和睦。”艾里菲娅说,这是长辈们一直给他们讲的,一家人要相亲相爱,无论人在哪里,心相连,家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