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多民族文学翻译事业:风劲扬帆正当时

30.03.2017  18:23
原标题:新疆多民族文学翻译事业:风劲扬帆正当时

3月20日至30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新疆作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自治区文学翻译及理论研讨班在乌鲁木齐开班,来自全疆各地的专职翻译和兼职翻译共1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自治区文学翻译及理论研讨班邀请了《世界文学》主编、著名翻译家高兴,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作家、翻译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等疆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现代化与新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现代化、美美与共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文学实践翻译与理论等内容。

课堂上,专家学者们旁征博引,学员们低头沙沙地记着笔记。每一堂课结束后,专家、学者们就被学员们“包围”请教,各民族学员也互相交流、探讨,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提高翻译能力,为做好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沟通者而努力。

新疆文学翻译力量的壮大意味着中国文学的日益丰富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成果,不仅是原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载体,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交流和学习方式。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文明的保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翻译。尤其是对于多民族杂居、共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翻译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文学翻译事业蓬勃发展,老一辈翻译家们为新疆多民族文化交流、培养新一代翻译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中有从事汉译维,翻译鲁迅作品的托乎提·巴克、翻译毛泽东选集的热合木吐拉·加里;有从事汉译哈,翻译鲁迅作品的尼加买提·蒙加尼、翻译毛主席诗词的阿布拉什·哈斯木别克;还有从事民译汉的张森堂、张宏超等老一辈的翻译家,他们都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翻译家赵国栋说过:“翻译家应当是语言大师,在介绍一个作家的同时介绍一个民族。”老一辈的翻译家一语中的,道出了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交流交往的媒介、桥梁和纽带,让广大的读者和受众,通过辛勤劳作的翻译作品得以了解兄弟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等。在各民族之间建起一座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桥梁。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样文化、多语言荟萃之地,我区广大翻译工作者更要义不容辞地做好“沟通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剑钊,也是这次给研讨班授课的专家之一,他认为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发展文学翻译很重要,同时也很有优势。他说:“新疆多民族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文学的发展也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新疆文学翻译力量的发展壮大意味着中国文学的日益丰富和多彩。实际上,新疆有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其结果就是内地的文学创作也及时从新疆文学中汲取了养分,我本人在诗歌方面也受到了新疆文学的影响。

来自喀什地区叶城县的兼职翻译木合塔尔·库尔班很高兴参加研讨班学习,他认为从中受益匪浅,“运用翻译的载体和手段,不仅可以让各民族读者享受更丰富的精神财富,同时也让各民族读者的心也连接得更紧密了。

多翻译优秀作品是历史使命

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阿拉提·阿斯木认为,今天的社会,不能没有翻译。我们的语言、意识,我们对科技产品的依赖,对世界各地信息的渴望,也主要来自翻译。但同时,翻译工作也面临着困惑和挑战,比如散文体小说译介问题、小说多元书写中的译介问题等。

目前,我区多民族文学翻译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民译汉文学翻译队伍出现人才断层、文学翻译理论研究需要加强等。这种状况造成我国主流文学界对新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难以更好地全面了解、准确把握。还有很多翻译工作者是兼职,还要从事其他工作,完全是凭借对这项事业的挚爱和艺术追求从事翻译工作。

举办自治区文学翻译及理论研讨班,是我区2017年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正是针对改进翻译领域现状的一次积极尝试和重要举措。今年我区还将举办两次这样的研讨班,这将对稳定我区翻译队伍、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区各族翻译工作者,要立足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伟大实践,秉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艺术观念,把多翻译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选择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民族团结题材、青少年题材的优秀作品进行创作和翻译,努力推出更多代表新疆文化形象的文学精品。

新疆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知名诗人沈苇告诉记者:“新疆文学的特点就是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在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相互翻译、相互欣赏很重要。在我个人文学写作的过程中,就受一体多元文化、多民族文学影响很深。在诗歌创造中我一直倡导‘混血写作’。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要注意综合写作,因为‘诗人就是集体的人’。各族文学工作者,在写作中尽量多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或者特质,才会有更好的事业发展。我个人在诗歌创作中就吸收过哈萨克诗歌的创作手法,也创作了《柔巴依·塔楼上的晨光》等作品。

沈苇表示,文学的沟通是心灵的沟通,文学的沟通可以使经济、社会的沟通更加顺畅。他说:“现在我们的文学翻译工作主要是民译汉、汉译民,以后也要发展民译民,比如维吾尔文学和蒙古文学的作品互翻等,新疆作家协会会持续推动文学翻译事业不断发展。”(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责编:李龙(实习)、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