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理国情首次亮“家底”
核心提示: 昨日,《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新疆首次公布地理国情“家底”。最快今年底,大家就可网上查看山水林田湖、道路、荒漠等新疆“标准照”。
新疆网讯(记者李宁艳)昨日,《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新疆首次公布地理国情“家底”。最快今年底,大家就可网上查看山水林田湖、道路、荒漠等新疆“标准照”。
当日,在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普查公报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厅、统计局和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首次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下称《公报》)。《公报》用文字、表格和地图等形式,集中展示了新疆地表覆盖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要素的构成及空间分布状况。
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平新来介绍,此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统一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普查侧重于从自然属性进行调查,遵循“自然优先、现状优先”和“所见即所得”的原则,对山水林田湖等地面覆盖状况全面、客观、如实地反映。
普查覆盖全疆,普查对象为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普查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铁路与道路、设施等。
根据《公报》,从地表自然看,巴州汇集了从低海拔到极高海拔不同海拔等级,且林草覆盖面积、河流累计长度、湖泊面积、荒漠与裸露地面积均为全疆最大;喀什冰川与常年积雪面积全疆最大。从人文地理看,喀什的铁路和道路路面面积、公路累计长度、房屋建筑(区)占地面积位居全疆第一,哈密市铁路路网累计长度全疆最长。
新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于2013年8月启动,历时3年多,全面查清了各类地理国情要素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首次摸清了新疆地理国情“家底”。
新疆地理国情普查分为数据库版、政务版和应用版,最快今年底,登录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官方网站的天地图·新疆栏目就可查看新疆“标准照”。
自今年4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公报以来,目前山东、河南、四川等10省区已先后发布了本地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
继续阅读
揭秘之技术
“新疆标准照”如何画成?
首次亮相的“新疆标准照”,汇集了山水林田湖、道路、荒漠、戈壁等地表形态,是最全的新疆地理国情普查图,记录下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每一块耕地、每一栋房屋详细分布情况。
“以前是土坡,此次普查发现变成林地了,打个林地的‘钉’。”
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技术监督处处长邓新安说,几十台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张张高清的卫星图、绘制图。技术员负责的辖区上,普查员反馈一个区域地表地貌已经变化,卫星影像遂放大逼近,再核实坐标,而后在那小块上打上代表林地的一个“钉”。
从2013年开始,动用航空航天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来自新疆的1200名普查员,从都市到雪山,再到沙漠腹地,用海量的国土影像图一张张拼接、一张张缩编,看不准的则派普查员实地“拍照”细化,共获取地理国情普查信息包括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共588.85万个新疆地表覆盖图斑和275.97万个国情要素数据。
历时3年多,终于绘出第一张完整呈现新疆耕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道路、人工堆积地、水体等要素最全的“新疆标准照”。
平新来介绍,这次普查利用优于1米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地表覆盖数据,通过室内遥感解译、野外实地调查核查等方法,按照“所见即所得”的数据采集原则,构成了覆盖全疆、无缝隙、高精度、多要素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
揭秘之意义
普查新疆地理国情究竟有啥用?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成员、副巡视员、副局长常戈军说。
新疆拥有183个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现覆盖全疆的高精度实时导航定位服务。通过手机地图、车载导航地图、互联网地图,大家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最近的银行、超市、餐馆,规划吃住游的路线,知道网购快递送到哪,定位老人、小孩在哪等。常戈军说,这些高效便捷服务的实现,离不开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制作的精细丰富的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也就是电子地图。
常戈军介绍,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可为用户提供三维浏览,成果查询、检索和分发服务,也可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个性化的统计分析定制服务。
目前,重点围绕政府决策、土地利用、生态文明、资源环境等方面开展了3项国家级、9项自治区级专题性地理国情应用和监测,包括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塔里木河流域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新源县地质灾害监测、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等,提供决策参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
(记者李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