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老城:从历史走向现代

08.01.2015  17:55

   喀什噶尔,这个神秘的名字被称呼了上千年。这是古代东西交流大道,是古代希腊、印度、波斯文化由此传入亚洲腹地,以及中国文明传入西方的一块绕不开的地方;这是书写万言维吾尔古典长诗《福乐智慧》的地方,这是诞生了世界第一部《突厥语大辞典》的地方;就算是几经迁延定址于今的这个“喀什噶尔回城”,在中亚地理版块上也是堪与撒马尔罕等历史名城比肩的绿洲明珠城市。

   它有它自己的模样,土墙土屋,因而被称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大的生土建筑群。它有它自己的性格,不紧不慢,时间浓稠得几乎无法流动。它被誉为保留了几个世纪喀什噶尔的“记忆与情感”。它被赋于维吾尔历史、文化、宗教传承者的地位。还有那些蛛网般盘结的巷子,缠绕着几辈人的现实生活和利益。

   记者在喀什老城居住了几十年,看着老城在岁月的时光中变与不变。为了陪同《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又一次走进老城。今天,再次把一个融入了新的灵魂的喀什噶尔老城呈现在读者面前。

  改造后的老城区鸟瞰图。

  

  改造前阿热亚路。

   改造后阿热亚路。

   生土老城,走向新生

   早已记不清多少次站在高处看喀什老城。每次看到阳光下的喀什,总有一种难以平静的冲动。阳光下依然是一片屋顶的海洋,高高低低形状各异,堆积、拥挤的在一起。整座城在挤挤挨挨中,看不出街道的肌理,没有中轴、对称、均衡等营城规划理念,它们没有道理地挤在一起,但又自有它的内存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尽可能地挤出空间,挤进更多的生活。

   细细比较今昔的老城,我发现,老城少了那金子一样的色泽。现在也是黄土色,但它不发亮,不再金光灿灿的了。那种金色,是阳光下岁月的冲刷和打磨,阳光反复透析渗入墙体,是无数个太阳渗入老城后的折返。也许要看到这种金色,又要等上百年。

   走进了一条叫阿图什的巷子,这里原来是一条死巷子,现在打通了,变成了一条宽8.3米的街,街上一溜排着艾克代手艺店,旅游接待户等,摆着架式是为接待游客的。

   最吸引眼球的是阿图什巷清真寺,整个清真寺通体砖雕,虽然砖雕是土色的,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奢华。它们全部是手工磨制,由每块鸽子蛋大小的单体拼成无穷变化的几何花纹,据说,每平方米造价达1200元。

   阿图什巷子的一个分叉的巷子,是居民居住区。在这窄而不通的巷子里,两户人家门对门,一户正在待客,全是女客,开敞着门,大门前悬着门帘,女人们互相行贴面礼,很热闹。对门一个中年男人一脚跨出门槛张望。我们上前打招呼,他会汉语,叫伊拉木江·卡拉阿吉,他告诉我们对门的孩子昨天刚结婚,今天招待女客。

   伊拉木江80年代15岁时开始做生意,经营布匹,从广州、上海进货,再出境将货发到俄罗斯、巴基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参观他房子的要求,掀开门帘让我们进院子。在进院子的一刻,我们惊诧了。

   我们先是被满院子繁复富丽的木雕装饰吸引,雕花的木柱围绕二楼一圈,形成了合围的回廊。繁复的草叶果实雕饰,让整个建筑有一种王宫般的华丽。

   这是一个四壁合围的小院,主体二层高,第三层有梯子上去,是个晾晒的平台。因为加了透明顶棚,形成了从上到下封闭透亮的空间,院子变成了一个公共空间。楼上楼下盆栽植物生机勃勃,院子里有洗手池卫生间和厨房,一共不到100平方米的建筑占地,一二层相加有八九间厅房,显得很阔大。

   我们上了二楼,发现那些廊柱只刷了一层底漆,有的已经开裂,伊拉木江说要放一段时间,等待木头完成自然伸缩,然后再刷漆。二楼挂了天然气壁挂炉,让整幢建筑以地暖取暖。伊拉木江说,一年天然气取暖带做饭,用7000元就差不多了。过去冬天取暖靠生铁炉子,一年2吨煤还不够,一吨煤需要1200元,麻烦,而且很脏。

   伊拉木江·卡拉阿吉有二儿二女,大儿子娶了媳妇和他们共住,小儿子还没结婚。老城改造让整个阿图什巷都变了样,所有的人家都住上了这样有煤气有卫生间有的房子。政府出资以8级地震设防的标准帮居民完成房子的基础框架。房主自己出钱封顶装修,伊拉木江为这所建筑面积达到300平方以上的房子花费了7万多元。

   这所房子不再是土坯的了,墙里是砖混结构,墙外是新型的仿泥土涂层。喀什人居住都喜欢有一个庭院,不论大小,露一片天,接一块地。这次改造,几乎所有家庭都采用透明材料为庭院封顶,再在大门里挂一袭门帘,庭院便在半私密半开放之间。

   对新房子伊拉木江满心喜欢,当我们问他对“改造破坏了老城的古老居住方式,是对文化的破坏”的说法的看法时,他问我们知不知道老城的四句话,“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自来水墙上挂,大小便房顶上”,“现在上厕所不用端盆子上房顶了,那些人说啥我不管,现在房子美,心里也美得很!”他说。

   我们在宣传材料里多次看到这四句话,在和居民的接触中,只要一说这四句话,老居民都会笑起来,可见其普及程度相当高。

   老城改造之前,城市生活基础设施基本没有,现在统一的供水,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绿化、环卫等设施都接入了社区、家庭。用于这方面的投资达到11997.2万元。

   乌斯塘布依路上有一个城市喷泉,实际上它曾经是个“涝坝”,现在的喀什人很多都不知道涝坝是什么了。这是喀什的城市供水系统——一个大大的蓄水池,夏天冰山上的融水来时灌满,周围居民饮用一年,直到下一年洪水再来。涝坝淤积得厚了,就得清淤,挖出的泥,填在涝坝周围的小巷里,于是路长高了,房子矮下去了。几百年来有的房子已经深陷到路下两米多深。直到90年代喀什才饮上了自来水,但并没有埋设地下管线,于是就有了“自来水墙上挂”,整个城市供水管挂在老房子上的奇观了。

   我们用了好几天时间钻巷子走访家庭,看那些正在施工和装修的房子,感受喀什人为他们自己的家和城市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