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疆发展成就综述·生态文明建设
俯瞰塔里木河尉犁段景色(10月10日无人机拍摄)。秋日的塔河两岸胡杨渐渐变黄,河水、蓝天、胡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有效遏制了生态严重退化的局面,动植物物种和数量不断增加。 汪志鹏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东莱
这是一个壮哉美哉的新疆,雄雄高山擎天,面面湖水如镜!
这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新疆,人间烟火繁茂,万物各得其所!
这是一个繁茂富饶的新疆,良田沃野千里,林果香飘中国!
奔腾岁月,新疆十年行路向青山,不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美丽中国”恢宏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倾心呵护大美新疆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勒村,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一条淡淡的“线”在山巅延展,最后消失在云端。那是一条路,通往曾经的玉矿。如今矿区已彻底关闭,那条路成了北山羊的游乐场。
玉石,曾经是皮勒村脱贫的希望,但当轰隆的声响打破了帕米尔高原的寂静,野生动物惊慌奔逃时,当地政府按下了停止键。从2018年开始,塔什库尔干8处矿区被陆续关闭,恢复植被1053.97公顷。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面临两难时,人们选择了前者。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脱贫就会更稳健,更可持续。”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艾尔肯·玉赛因说。该县2019年年底成功脱贫摘帽,全县4051户共计16518人告别了贫困生活。
高原之下,亦是一个不断致力于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新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乎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命脉的塔里木河水系生态治理,取得了辉煌成绩。伴随着河湖长制全面发挥作用,塔河下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约400公里范围内,曾经濒临消失的绿色走廊重获生机。如今整个塔河水系的胡杨林,因为生态输水而愈加茁壮。
而在巍巍高山上,连绵不绝的雪岭云杉尽情生长。新疆在全国最早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用各种方式杜绝病虫害传播,同时尽最大努力改善天然林的生长条件。近6000万亩的天保工程区,中幼林抚育工作从未停止。通过坚持生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新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4.24%提高到5.02%。
蔚蓝的天空则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新疆当下的记忆。金秋十月,北疆大地长天凝碧,远山如黛。近年来,新疆以“乌—昌—石”“奎—独—乌”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强化兵地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春季控尘、夏季截污、秋季治废、冬季治霾的“四季攻坚”行动。全区优良天数呈波动上升态势、重污染天数呈波动下降态势。
前不久,纳入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77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顺利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新疆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南疆“煤改电”工程稳步推进,数百万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
风车列阵于大地,光伏陈兵在平原。拥有着绝佳清洁能源发展潜力的新疆,以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4712万千瓦,居全国前列,风电利用率、光伏利用率分别达到92.7%、98.3%。同时,新疆不遗余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培育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35家、绿色园区9家,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7家。
十年间,从哈密到伊犁,从阿勒泰到喀什,新疆各个地州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新疆,面容愈加清晰。
和谐相处的绿色画卷
秋天的高原上,金雕振翅穿云,野牦牛声如奔雷。以51种珍稀濒危动物为代表,无数动植物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生命循环。
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禁止非法穿越活动。2018年,按照“全部关闭,立即拆除,尽快完成生态恢复”要求,保护区内9处矿山企业全部完成生态恢复治理。保护区未实施过任何旅游开发建设,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的总数目前稳定在10万只左右,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保护区建立初期的数据。
正午阳光照在卡拉麦里辽阔大地上,山丘如浪,起起伏伏,远处腾起点点黑影,那是蒙古野驴在奔跑。“随着保护区环境的改善,蒙古野驴的种群数量正逐渐恢复,卡拉麦里越来越充满生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康说。
今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此前,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面积已经恢复到设立之初的14856.48平方公里,所有矿业开发活动全部退出,完成了15717亩地质和植被恢复。蒙古野驴、鹅喉羚等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的家园重归宁静,保护区生机勃勃。
“自然保护区刚成立时只有385匹蒙古野驴,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完成,现存种群数量为3200匹左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杨维康说。状态良好的不仅有蒙古野驴,普氏野马放归试验也在这里取得了探索性成功,成为我国濒危物种重新引入的成功典范,为我国其他物种的重新引入工作起到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新疆拥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21个,涵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7种类型,批复面积约25.2万平方公里。“十三五”以来,新疆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封禁保护沙化土地面积447.6万亩,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497.45万亩。
广袤的草原,牧民牛羊迁离,地下水位回升,草场欣欣向荣;无垠的荒漠,围栏守护边界,唯有星光闪烁,红柳梭梭日渐茂盛;连绵的天然林区,伐木工转为护林人,崇山峻岭间云杉钻天,豹潜熊行;草长莺飞的湿地,水源补给持续增强,天鹅蹁跹,水汽氤氲。
绿水青山创造财富
每年的4月至7月,阿勒泰地区所有天然水域全面禁渔,这一政策已实施多年。对水资源的严格保护、有效管理和科学利用成为新疆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新疆的自然禀赋非常好,河流大部分源于高山冰雪融水,甘甜清冽,水质纯净无污染,为鱼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无公害渔业及生产有机水产品的理想之地。”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蔡林钢说。
目前,赛里木湖、乌伦古湖等水域均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十年来,新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全疆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6年,温泉县被批准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该县高白鲑、凹目白鲑、齐尔白鲑3种冷水鱼产品被批准为安全示范区出口品种。
清冽的河水带来商机,无边的林海孕育财富。如今的新疆,坐拥1850万亩林果,分布在全疆几乎所有地州县市,更大空间内,规模宏大的三北防护林体系,护佑着绿洲良田、城市乡村。林果业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的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新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百万亩林海一次次迎来欣欣向荣的生长季。30多年的时间,对治理途径和实施手段孜孜不倦的探索,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让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创造了“绿富同兴”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信心更足了。今年以来,工程干得更加积极,已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系统的治理。”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张志军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塔河治理不断深入,柯柯牙绿化工程等造林工程持续升级时,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屏障作用逐年增强,从阿克苏到库尔勒,沿线很多城市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新疆各地皆是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每年6月至7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霍城县,紫色遍布田野,游人络绎不绝。这里的人们在“环境好、产业兴、家乡美”上做足文章,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区,成功打造了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新疆新农村绿色发展新样板。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占比达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投运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并实现了所有城市、县市污水处理全覆盖。
天山南北,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正在为新疆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祖国西部,一个寻求永续发展之路的新疆正展现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