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新疆”十大人物:抗癌勇士苏玉琴

07.04.2015  19:36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春华报道)她身患三种癌症,做过多次手术,却在一次次生命的关口与病魔抗争;她倡导成立了抗癌乐园,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258人;她心怀感恩,12年来为困难群体志愿服务13048小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站里,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已有600多人。

    她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终身志愿者,也是2014“感动新疆”十大人物之一,她就是抗癌勇士苏玉琴。

    罕见的血小板无力症、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喉癌……35年来,医院几乎变成了家。起初的苏玉琴也难过,也愤懑,为什么是我?但仅仅三天后,她悄悄地擦干了泪水,在病魔面前挺直了脊梁。

    “好好活着,哪怕只剩一天时间。”在医院里,看到、听到的越多,苏玉琴就越想把这种信念传递出去。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安装了一部热线电话,因为这部电话,她走进了无数个癌症病友的心灵,也成了很多病友心目中的知心姐姐,“我了解癌症患者的痛苦,我想和他们站在一起,相互鼓励。

    呕吐、脱发、一只耳朵失聪……化疗的副作用一波接着一波,同病房一个来自英吉沙县农村的6岁维吾尔族小女孩古丽,是苏玉琴最小的病友。患有白血病的古丽因为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吃饭都成了困难,苏玉琴看在眼里,省吃俭用承担起了母女俩的一日三餐,周围的人不理解,“你自己都很困难了,还管别人?”苏玉琴笑着说:“我的生活总比她们强一些,我少吃一口,就有她们母女俩的!

    古丽出院时,没有钱买车票,苏玉琴又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周围的医护人员、病友们深受感动,一起为小女孩捐了2000元钱,让母女俩踏上了回家路。

    小古丽是众多癌症患者中的一员,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病友在各自的角落里承受着疾病的折磨和摧残,癌症病人也比一般人更需要社会的接纳和彼此的认同,能不能把大家聚集起来组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呢?

    有了这个想法,苏玉琴跑了整整一个月,“给癌症病人的一封信”贴满了大街小巷,打电话的人多了起来,有人半信半疑,也有人痛哭流涕。苏玉琴靠着自己的真诚,把大家拢到了一起。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红十字会和癌症病友们的支持下,2006年5月8日,昌吉州红十字抗癌乐园正式成立,2011年更名为抗癌协会,病友们终于有了一个家。

    没有办公场地,苏玉琴就在医院或者小区的自行车棚里召集大家开会。

    苏玉琴组织部分病友和志愿者向公众宣传癌症知识,好不容易有人愿意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却也因为受到的冷遇又退缩了。

    “有的人离我们远远的,不敢靠近,还有的人拿上传单看也不看直接就扔了。”抗癌协会成员刘淑萍说。但苏玉琴没有放弃,她反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为什么会有歧视?是因为对癌症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有靠我们去宣传,才能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预防癌症的方法。

    苏玉琴坚持不懈地努力,让越来越多的病友勇敢地加入到宣传活动中。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昌吉市党委及绿洲路街道农科社区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她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办公桌、电脑等设施都是有关部门资助的,每年还有2万元钱的项目经费。

    得知很多病友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她多方奔走,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帮扶特困人员710人次,协调经费39万元。

    苏玉琴深知,要让病友们乐观、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就要让他们明白癌症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末日,要让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上发光、散热。

    苏玉琴利用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成立了“生命之光艺术团”,把知识普及和文艺演出结合起来,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了这个群体,还走进学校、医院、敬老院、戒毒所等开展慰问、帮教等活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56场次义演,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心中对于癌症病人的印象,也改变了一颗颗曾经黑暗的心灵。

    如今,身患肺癌的刘淑萍已经跨入了医生诊断后的第六个年头,“雅安地震时当我抱着沉甸甸的捐款箱站在街头,突然发现原来我还能帮助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35年栉风沐雨、穿枝拂叶不觉得痛苦,有梦可依不觉得悲凉。随着抗癌协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也挂牌成立。工作站下设的“昌吉州红十字抗癌宣传志愿者服务队”“昌吉市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昌吉老龄委志愿服务队”“康乃馨爱心志愿者帮扶队”四支共6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红十字献爱心工作先进集体”“巾帼志愿者先进集体”……各种奖牌和奖杯,摆满了“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而她的第一个志愿者、86岁高龄的老父亲至今还将自己的高龄补贴如数交给她用于开展志愿服务。

    “来自家人、病友、社会的关爱鼓励我继续走这条路,只要还有一天时间,我都会不停地努力,让更多的家庭和个人看到生命的意义和光芒。”苏玉琴充满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