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牧民变工人 跟上现代文明的节拍
新疆日报讯(记者董少华 通讯员刘宏建报道)“短平快”项目实施近一年来的事实证明,在带动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同时,工业化生产模式无形中推动了南疆地区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出现越来越多追宠现代文化的新型农牧民。
女人挣钱了 男人做饭了
12月7日,英吉沙县龙甫乡龙甫村卫星工厂里,阿依孜古丽·吾买尔正在培训村民学习缝纫手套的技术。为帮助农牧民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就业,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开办了这家小工厂。工厂入口处挂着的横幅上写着“让漂亮的脸蛋露出来美丽的头发飘起来”。
厂里100多名女工穿着统一的工装,佩戴着样式各异的头饰。和周围工友交流技术问题时,大家脸上都笑意盈盈。“进了工厂,大家更在意自己的形象了。学会化妆和娱乐,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阿依孜古丽微笑着说起大家的变化。这些女工美丽的笑脸,是工厂文化深深植根于员工内心的表现。
英吉沙县妇联主席塔吉古丽·穆萨在谈起这些女工从农牧民到工人的身份变化时说:“女性经济能够独立,地位就比以前有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改善。”
28岁的古丽巴依·吐尔逊江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希望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被工厂改变命运的女性之一。今年4月,古丽巴依没有听老公的话留在村子里务农、看孩子,而是选择了一份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的纺织工作,现在她每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古丽巴依悄悄告诉记者,当她把第一个月工资交到婆婆手上后,婆婆和丈夫看她的眼神里多了几许赞叹。当地开始流传一句话:女人挣钱了,男人开始做饭了。
自“短平快”项目在南疆“安家”,像古丽巴依这样大胆走出家门进入企业务工的农村妇女不断增多。这一切就像英吉沙县常务副县长胡德生期盼的那样:“每多一位老百姓就业,我们就离现代文明更近一步。”
纺织岗位出现男性身影
如果工厂没有开到家乡来,皮山县桑株乡桑株村20岁的约麦尔阿吉·托合提也许会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去,每年他都重复着种杏子、收杏子、卖杏子的生活。
今年9月中旬,新疆阗羊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试生产,约麦尔阿吉赶到公司报道当了一名纺织工。“纺织、缝纫的活不分男女,只要能挣钱就是好工作。”约麦尔阿吉说,只要有梦想,就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他说他口中“更好的生活”指的就是进工厂好好工作。
如今,南疆三地州有不少妇女都摘掉头巾、披着烫发、画着淡妆在各自的岗位上热火朝天地工作着。向来以女性为基础定位的纺织岗位,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男性身影。以前,他们都是来自田间地头的农牧民;现在,他们是现代化产业工人。
“短平快”项目还专门针对员工进行了现代化企业管理。“只要工人们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请假,每个月就可以领取100元的全勤奖金。”克州白山湖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健祥介绍,公司员工大多数是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公司后不适应企业8小时上班制度。为此,公司制定了奖金激励制度,不但设立了全勤奖,从11月起又试行了优秀员工奖励制度,鼓励员工自行向现代优秀产业工人转变。付健祥说:“自从制定了激励制度,员工们迟到、早退的现象大大减少,工作也更加努力了。”
意料之内的惊喜
12月8日,和田尚亿服饰有限公司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皮山县25个乡村的125名村民相约进厂参观。
今年,和田尚亿服饰有限公司利用“短平快”项目资金建立的厂房等基础设施以及为员工专修的职工宿舍、超市、体育馆等配套设施,为的就是让员工在企业里解决一切生活所需,消除后顾之忧。
71岁的老人买买提·阿塔乌拉看完公司所有的基础设施,并感受到公司生产生活环境后当场表示,要回家动员在家务农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们来公司打工。“听说接受了培训正式工作后,工人的工资至少有2500元,还包吃包住。如果儿子、儿媳都能来,每年家里就能存下几万块钱。”买买提想到今后家庭经济状况也许会因此改变,笑得合不拢嘴。
如果说促进农民增收是“短平快”项目为南疆三地州的农牧民带来的直接效益,那么,引导当地农牧民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则是“短平快”项目发挥“无形的手”推动力带来的意料之内的惊喜。促使企业员工转变观念,逐步认知、认同现代化生产技术给当地和员工们带来的实惠和利益,让农民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变。
“合理、有序地进行产业推进,让能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企业大量进驻南疆,就能充分调动起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信心,让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现代文明的节拍,让南疆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自治区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胡开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