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电商需“深耕细作”
红枣、巴旦木、杏干……这几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农户吕安庆又通过网络将一批干果卖到了内地。
自2015年吕安庆接触电商平台后,自家的农产品再也不愁卖了,每年还会多赚四五万元。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国家、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电商的政策,激发了广大县域积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热情。
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村电商存在两个市场维度,一是将农产品“外销”,即产品“上行”;二是网购进村,即产品“下行”。尽管新疆农村市场规模庞大、农产品多种多样,但要想将产品“上行”做好其实并不容易,还需要打破物流配送成本高、电商人才短缺等瓶颈问题。
“我们主要以销售本地特产为主,像辣椒酱一个月能销售200件,一件40-50块钱。”11月13日,沙湾县安集海镇农村淘宝服务站工作人员向光瑜告诉记者。
在向光瑜成为安集海镇农村淘宝服务站工作人员这一年多时间里,她在帮助农民卖出不少农产品的同时,也为农民抢购了不少货品。
但向光瑜始终有些力不从心。
“接触到电商之后,才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怎么做推广?怎么将产品卖好?怎么跟客户沟通等都要考虑进去。”向光瑜说。
每当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向光瑜就很希望可以在村里再招募一个“村小二”,大家共同为村民服务。
尤其是双“十一”当天,向光瑜要帮村民抢购,从凌晨开始一直到深夜,眼睛就一直没离开过电脑。“看到乡亲们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我就非常有成就感,乡亲们对我很信任就是我的动力。今后我要学习更多的电商知识,才能帮助到更多村民。”向光瑜说。
农产品也要打响“品牌战”
其实,不只是向光瑜,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双河村返乡大学生罗飞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罗飞,在一家矿业公司工作两年后便选择辞职,回到家乡养獭兔,成为了一名“兔子哥”。
罗飞的“力不从心”不是技术,而是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效应。
“市场同质化太多,很多人都在养兔子,慢慢产品出现了滞销。”罗飞说。
在产品出现滞销后,罗飞主动参加了乡政府组织的免费电商培训班。在讲师的指导下,罗飞很快找到了出路,开始转变销售战略,做起了獭兔制品深加工。
一只只颜色艳丽的萌萌兔在淘宝上成为热销产品,遇到双“十一”电商节庆日,日销量能突破万元。
销量解决了,养殖合作社也成立了,但要想长久下去,没有品牌显然是不行的。
罗飞说:“今年我计划把淘宝和京东网店做好,打造本土‘兔子哥’品牌,扩大销售范围,带动周围养殖户一起实现增收致富。”
“亲,你这是什么牌子?东西怎么样啊?”这样的问题,沙湾县大泉乡二道河子村农村淘宝服务站工作人员李菊花不知道解释了多少遍。
李菊花在做农产品“上行”时也发现,品牌很重要,“很多农户把自家的土鸡放到网上让我代卖,但客户很认可品牌,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到后面都卖的不太好。”李菊花说。
农村电商“深耕”才能出效益
事实上,在新疆发展农产品“上行”面临的问题不仅于此,还包括产品质量和生产资质等要求。
对于农村电商发展,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新疆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林建议,新疆农村电商需“深耕”才能出效益,莫要一哄而上搞“人海战术”。
在刘志林看来,新疆农村电商发展起步晚,是因为新疆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缺乏市场集聚效应;农产品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产品标准化较低。同时,还受制于新疆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等问题,导致农村电子商务上线以后很难经营下去。
刘志林建议,发展农村电商应以特色资源为基础,找准县域经济、农产品资源、优势农业与电商的结合点,支持知名企业紧密结合示范点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拓展针对农村市场的电商服务功能,实现电商平台、企业与物流服务紧密融合。
同时,还要着力完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现有乡镇商贸中心的销售、配送、金融、邮政、电信等功能,在行政村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形成由县域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服务点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刘志林说,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乡村振兴战略,讲到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疆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市场庞大,因此,要重点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化专业人才,深耕新疆农产品市场,打响农产品品牌,这样农村电商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