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党委政法委住村工作组姚舒燕:用苞谷馕语言交朋友
天山网讯(新疆法制报记者童文艳报道)重复很容易,改变很难。姚舒燕说,不断地改变,才能让乡村凝聚强大正能量。
自2月18日起,新疆党委政法委第一批住村工作组副组长姚舒燕,每天都会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站敏乡二村村民打来的问候电话,乡亲们说:“工作组走了6个人,我们感觉像走了一百个人,心里空落落的。”
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站敏乡二村的乡亲们与第一批住村干部依依惜别的场景,姚舒燕与村民抱头痛哭的画面,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名朴实、干练的新疆政法女干部。
住村一年,姚舒燕最大的感受就是见证了村里发生的变化。
工作组刚到村里时,村委会大院冷冷清清,没有任何活动,村容村貌脏乱差,许多村民不愿去村委会,一些妇女甚至多年没走出过家门。经过工作组走访、动员,一场乡村变革悄然上演。
工作组把全村的妇女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去极端化”活动,让妇女们听讲座、跳舞、参加时装表演。沉寂多时的乡村沸腾了。妇女们的靓装、笑脸、才艺一一亮相,夫妻同场跳“小苹果”的趣事被传为佳话。村里有了活力,工作组又着手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在补足班子成员的同时,工作组对村里的路面、庭院、房屋进行改造,一个整洁时尚的新农村展现在大家面前。经过修理,村里的路灯全亮了,年轻人打篮球、聊天、唱歌,村里涌动着一股新鲜的活力。如今,村里如果有义务修路、修渠、值班维稳的工作,只要一个电话,村民随叫随到。
这些变化姚舒燕感觉还不够,要真正让村民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变。姚舒燕说:“必须用草根语言,用苞谷馕语言,让群众听得懂,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你,信任你。”
二村五小队古丽长年不愿意出门,姚舒燕入户走访时,发现古丽家生活困难,丈夫去世,她还要供9岁的儿子上学。新房虽然盖了,但屋里空荡荡的。看到古丽家的土炕搭得不牢固,工作组出资1200元重新修葺了土炕。此后,古丽经常去村委会参加培训,现在她衣着鲜艳,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在工作组为村民协调140万元扶贫资金的同时,大家注重引导村民学技术,吸收先进文化知识。
村里制定了严格的卫生评定标准,村民卫生环境不达标,评不上文明户,就要被挂黄牌警告。
“这也是乡村开展精神文明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村民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生活,既有益健康,也能让大家身心愉悦。”姚舒燕说,他们没想到这项工作让整个乡村再次“活”了起来,全村形成了讲究卫生,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一次评定,有两户村民因庭院环境卫生不达标被挂黄牌,其中一户还是村干部。这名村干部很羞愧,立即让家人行动起来,最终经过工作组复检,两户村民都摘了黄牌。
姚舒燕说:“在这些数不完的变化中,我们走进群众的心中。如今的二村是村美、景美 、人更美,一派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相信在下一批工作组的努力下,二村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