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新疆人】骆中启:古稀之年仍壮志满怀

23.07.2015  15:52

    编者按: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骆中启,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生在浙江,少年时在上海度过,1961年16岁的骆中启从上海奔赴新疆,成为兵团农六师103团的一名知识青年,1984年骆中启离开新疆到天津工作。他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最难忘的记忆都留在了新疆。30多年来,骆中启对新疆的热爱和情结始终萦绕于心,他和在天津的新疆老知青策划成立“兵团知青联谊会”,后来加入“天津市新疆经济协作促进会”,为新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积极推进援疆产业联盟建设,推进援疆资金进疆,并竭力做好在津新疆籍经商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他组建“天山艺术团”,连续11年在天津演出近500场,宣传弘扬大美新疆文化艺术。

    骆中启说,我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新疆,因此对她的依恋就更深挚一些。无论是海河、钱塘江、黄浦江,还是天山、准噶尔盆地,这些人生故土一个又一个地接力,把我和故乡——无论是南是北紧紧地系结。难以割断的情结,永远在心中的故土,丰富了我们不竭的生命。

骆中启和妻子1975年结婚照(本人提供)

    天山网讯(特约记者陈丰报道)

     难舍新疆情

    1961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上海青年骆中启,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3团,先后担任了农工、测绘员、文教等工作,足迹遍布茫茫戈壁。

    在新疆工作生活的20多年,骆中启被戈壁大漠、绿洲风情吸引和感染,也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着考验。回想起当年的生活,骆中启感慨地说:“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和故乡,担负为国分忧历史使命,到边疆锻炼自己。我们经受了磨炼和考验,也培养了艰苦奋斗、不计名利、忍辱负重的精神,人生有彩有光,这是我们的光荣与自豪。

    1984年骆中启与妻子同时调回天津,但对新疆的牵挂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他利用自身工作的特点,不遗余力地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推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项目。

    1989年,骆中启与众多回津新疆老同志、老战士、老知青参与组织成立了“天津市新疆经济协作促进会”,为新疆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牵线搭桥的工作。2011年在“促进会”基础上,他又参与了筹备组建“天津市新疆商会”,并担任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商会的平台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004年,喜爱文艺的骆中启策划组织成立了“天山艺术团”,由曾在新疆兵团文艺团体工作过的文艺工作者组成,共50多人,年龄从60岁至70岁。这个艺术团以演绎新疆经典歌舞剧为主,还与时俱进地创作新编音乐剧,目前已成为天津市知名的民间演出团体,获得过天津市民族艺术节相关奖项。艺术团开展“月月进校园”活动,每个月都会走进天津新疆内高班,为新疆籍学生演出,与学生们座谈,为学生们捐资助学,温暖着远离家乡的学子们的心。

    骆中启说,天津新疆商会设立了“民族团结慈善助学公益基金”,除了实施教育产业援疆工作,对新疆各民族开展济贫助困、助学、助医等慈善事业,更主要的是对天津新疆“内高班”3000名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支持,并定期举行“支教助学”大型公益活动。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天津新疆商会积极行动,曾多次到新疆展开调研,发挥优势,推动津疆共融发展。骆中启在“天津市新疆商会”开展的对口援疆和田建设、组建援疆产业联盟,推进项目资金进疆、做好在津新疆籍经商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年从事经济工作的骆中启,留意到新疆近些年在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商机。2014年1月,他与几位企业家一起投资开办了新疆生态大果园,价廉物美的优质鲜果极受天津市人民欢迎,开业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一千万元。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天津市民家门口名副其实的“新疆果园”。

    目前,骆中启正策划组织一部分在津老知青们返疆参加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庆祝活动。“‘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天津滨海新区的港口是丝绸之路的一端。作为社会团体,天津新疆商会和新疆天津商会联合起来要为这个宏伟的世界战略作贡献,千载难逢啊,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骆中启说。

    2004年,骆中启曾回到103团场,当时的他激动不已。“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新疆,令人振奋。”骆中启说,“那激情岁月中的多少个时日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而我们时刻关心新疆每一个变化,为新疆的每一个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时时思念牵挂这块土地和父老乡亲,大漠戈壁给予我们这么多的考验,恰恰是这种考验,造就了几代军垦战士,造就了半个世纪屯垦戍边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