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新疆人:再帕尔·阿不力孜的“凯旋”人生
日本东邦大学校长授予再帕尔·阿布力孜博士学位(图片由本人提供)
心未离开过新疆这片故土
每次回到新疆,再帕尔对家乡的情感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多年前的邻居仍然保持联系,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他也是件件难忘。
1985年,再帕尔从新疆大学毕业后留校刚满两年,自治区首次选拔15名青年教师骨干去日本进修,再帕尔名列其中,踏上赴日留学之路。1988年,再帕尔收到日本东邦大学理学院化学系邀请,再次赴日本,跟随青木教授开展合成化学研究。毕业回国后,再帕尔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跟随方起程教授开展博士后研究。此后,再帕尔在新疆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然而,每次回新疆,他都要与这里的同行密切接触。这次回来,日程也是排得满满的。除了和新疆医科大学、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同行进行交流,再帕尔还作为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师进行讲座。
在科研方面,再帕尔也一直想着新疆。刚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再帕尔将日本人常用的热袋改造成“医药热袋”。“日本虽然很冷,但日本人常常穿得很少,取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热袋。那是一种像暖宝宝一样的取暖袋。”再帕尔受到启发,将热袋拆开,按照其原理加入能够改善关节炎或者暖胃的维吾尔医药,经过一些病患试用,收到良好的回应。
2014年6月,再帕尔与两位新疆同行共同合作的项目拿到了新药临床批件。这一成就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一位学生告诉再帕尔,自己的老家常常有人用草棉花瓣煮水给脑子有问题的人喝。得知这个消息,再帕尔很感兴趣。经过各种分析,竟然让再帕尔发现,这种新疆最普通的紫色草棉花瓣里含有一种可以安神健脑的元素。此后的28年里,无论是在新疆还是在北京,再帕尔都未曾间断过对这种花瓣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再帕尔和团队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终于从草棉花瓣中,提取出了一种总黄酮类有效部位,并且发现这种物质确切的功效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症。直到去年,才最终通过了人体实验的批件,并且成为进入中药五类的唯一一种维吾尔医药。研究成功的药物专门用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用作专治阿尔茨海默症。
将科技研究成果转换为临床药物,是再帕尔一直想做的。然而,将这一成果转让给新疆企业却是再帕尔的心愿。“转让给新疆企业,一是可以扶贫,二是可以环保,这种东西在新疆遍地都是,希望能给家乡的父老带来经济效益。”再帕尔说。目前,已经取得专利的新药交给了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再帕尔感到十分欣慰,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后,新药面市还需要经过很多审批环节。他感到很踏实,因为他的心从未离开过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这里可爱的人们。
用艰辛赢得丰硕成果
在日留学期间以及回国后的20多年来,再帕尔一直致力于质谱分析新方法和新应用途径的研究和创新。单单这样讲,普通人很难理解,但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质谱是测量物质的分子量,了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技术与学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析物体中含有的物质。“比如茶叶,我们所做的就是用各种各样化学的方法,来分析茶叶中含有哪些元素,接下来便可以将这些元素进行应用。”再帕尔尽量浅显地解释。
在再帕尔的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小分子研究。从1985年留学至今,30多年来,再帕尔从踏入质谱分析技术研究的大门后就从未离开过这一领域。
科学技术最终要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转换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出它的巨大价值。回国后,他带领课题组,开展天然药物活性物质多组分复杂体系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多种质谱分析方法。开展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找到了一种能够筛查出早期癌症的新方法。2015年10月,国际一流质谱仪用户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论坛上,维吾尔族质谱学专家再帕尔的研究成果再次引起国际质谱学界的关注。“我们从2007年开始研究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恶性肿瘤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目的就是去发现这些小分子和疾病的诊断,跟疾病的疗效评价相关的小分子标志物,如某些分子能够非常明显地区分正常部分和癌症部分。甚至我们的研究发现,它不光能够区分这个,还能够区分癌症的分型,比如同样都是肺癌,其实肺癌还分鳞癌和腺癌,能不能有分子区分这两个,甚至恶性程度是不是也能区分,我们初步研究发现,这个成像技术可以做到。”再帕尔说。
通过一次简单的尿检就可以检测出早期的癌症,这是一项属于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也将是全球人类的福音。“很多疾病都因为医学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如心脏搭桥和心脏病。但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因为目前癌症一旦被发现,就已经到了中晚期。这项技术成功后,人们能在癌症早期患病时知道自己的病情,早发现,早治疗。”再帕尔说。在对维吾尔药材的分析过程中,再帕尔带领研究团队继续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做了一系列的质谱分析研究工作,2009年他出版了《天然产物研究方法和技术》,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目前,再帕尔带领的研究团队与药物研究所的其他学科实验室有合作,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合作,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有合作,与质谱仪等科学仪器研发及生产企业有合作。这种学科交叉的科研合作模式,既能实现优势互补,又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从而取得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用毕生精力助力医药学
在从事科学研究30年后,2014年9月再帕尔调任中央民族大学担任副校长,踏上了教育行政岗位。再帕尔说:“从事了那么多年的科研工作,我做事比较认真,也比较有责任心,所以我把这个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后,就比较得心应手,我的同事跟我开玩笑说我是用做学问的态度在做管理。”
其实,在很多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再帕尔都说过,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办一所民办大学。这并不是他一时兴起的说法。1989年,再帕尔就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说:“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大学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70%都是二战后建设的。战败后,有志之士更加重视教育,于是自掏腰包建起了民办大学。”
30多年来,再帕尔一直致力于科学研究,但他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教育。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再帕尔严谨、细致,他的科研态度和治学理念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再帕尔的学生张瑞萍说:“老师就像大家长一样守护着我们,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平台,也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至今,他已经培养了26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1名博士后。
如今,再帕尔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不仅是国家重点科技项目“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而且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30多年的学术生涯,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可能只是一朵浪花,但也正是无数像再帕尔这样用毕生精力,发现造福人类秘密的研究者,我国的医药学,才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再帕尔·阿不力孜。
“再帕尔”在维吾尔语中的含义是“凯旋”。再帕尔·阿不力孜是新疆维吾尔族第一批留日学生,第一批博士、博士后,自治区最年轻的副教授;36岁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39岁成为博士生导师。他是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人生和学术的道路上,他努力攻克难关,就如自己的名字一样,在人生中获得别样的“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