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产品将源源不断进入中亚

06.02.2015  18:08

  亚欧贸易网记者 陈冠锦 王玉召讯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与中亚国家运输通道的畅通,对中国的向西开放发展,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亚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行,新疆向西运输的道路愈加畅通。借此东风,新疆地产企业用自己的产品敲开了中亚市场的“大门”。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也看中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这里“扎根”,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一股力量。

  常态化运行打通向西运输道路1月23日,2520吨钢材“坐”上西行班列,从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501仓库出发,一路向西,前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到目前为止,中亚货运班列已形成常态化运行,搭建出一条稳定的向西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因向西出口铁路运力阶段性紧张、没有固定班列开行,新疆出口货物经常停装、限装,甚至每到一个关口都要更换班列,否则无法到达目的地。导致我区许多进出口贸易企业不得不采用价格昂贵的公路运输或者耗时巨大的海上运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打通向西出口运输大通道,2013年6月,自治区经信委组织专人赴重庆考察渝新欧国际铁路通道情况,并对自治区产业发展情况、进出口情况、口岸通关情况、铁路运输情况进行调研。去年3月8日,新疆成功组织开行了首列新疆—中亚国际货运班列。新疆—中亚国际货运班列采用“五定班列”方式运输,即定点(固定始发站和终到站)、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817111次)、定时(固定始发、运行时间)、定价(统一运价),全程运输时间由原来平均15天压缩至两三天,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的常态化、市场化运行,证明我们有能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向西出口的始发和集聚中心,这对我们新疆促进产业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彭季认为。

  常态化运行助力打开中亚市场1月23日,看着越行越远的中亚货运班列,八钢贸易部经理王学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虽然产能向中亚地区转移的道路仅仅走出了第一步,但它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目前,国内钢铁市场的行情只能用“阴云密布”来形容,产能过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中亚货运班列的开通,打开的不仅是向西运输的大通道,也是企业产能转移,打开中亚市场的“光明之路”。

  王学斌告诉记者,中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因为政策等原因,对钢铁的需求量较大。中亚货运班列的开通,恰好让产能过剩的钢铁企业拥有了“走出去”的机会。这不仅完成了产能转移,还借机扩大了我国钢铁企业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为其它产品向中亚地区进行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八钢,其他如纺织、建材等行业的企业也将注意力放在了中亚货运班列上。据了解,中亚货运班列每列拉运45个集装箱,主要运输建材、机械设备、汽车配件、机电产品、特色轻工、服装百货等,其中约三分之一是新疆地产货物。

  “这些货物会运到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这样的重要城市,这些城市作为中亚地区的物流枢纽基地,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彭季说,中亚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行,让新疆的地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中亚地区,以这些城市为起点,新疆的地产企业将在中亚地区迅速发展。

  常态化运行产生新疆“引力”“如果你要从新疆将货物运往中亚地区,你还会选择在内地采购这批货物吗?”彭季向记者问道。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答案背后却能让人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

  铁路运输的低成本、快速度让许多企业蜂拥而至。为了降低成本,部分出口贸易商由内地采购转为新疆本地采购,这对拉动新疆本地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中亚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行,越来越多的出口货物从内地港口转移到了新疆,一些进出口加工企业也逐渐开始向新疆转移,它们带来的不仅是货物,还有资金、人才、就业岗位甚至先进的经营理念。

  “一直都说新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中亚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行让所有人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彭季说,虽然只是发展了物流,但却拉动了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向新疆聚集,这对吸引承接东部纺织服装、IT产业转移,壮大发展新疆高档石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优势产业,增强新疆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和出口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段鸿斌告诉记者,新疆与中亚国家运输通道的畅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亚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行,有助于把新疆打造成国际货运中转中心、国际物流内陆港。届时可以吸引周边省市和地区(如重庆、成都等)的货物向新疆集中,这对发展新疆物流产业,拉动当地就业具有积极作用。不过就目前来看,新疆的产业结构转型还不到位,如果能吸纳更多的企业、产业,完善新疆的产业结构,将会发挥出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