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看新疆:三大教育工程提升硬环境软实力

24.09.2014  09:40

三大教育工程提升硬环境软实力

新疆教育支出占GDP比连续4年高于全国水平

  “我家孩子快6岁了,说一口流利的汉语,3岁半时我就送他到双语幼儿园了。”说起村里的双语幼儿园,疏勒县农民买买提满脸笑意。他的孩子在一旁用汉语补充说:“在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还能玩玩具、滑滑梯,老师还教唱儿歌,我很喜欢。

  如今在天山南北,各民族青少年学双语、用双语已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国家和新疆投入50亿元实施的2237所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于去年全部完工,目前全疆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占同年龄段少数民族幼儿的85%以上。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不久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确立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的具体战略选择,把教育提升到立区之本的战略高度。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快速优化、提升教育硬环境和软实力,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夯实基础。

  教育兴则民族兴。数据显示,2010年-2013年,新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连续4年高于全国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4%比重的平均水平。

  现在,乡村学校每年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只需带文具盒和书包就可以去上学;在学校能吃上免费营养餐,这些农牧民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近年来一一变成现实。

  “2010-2014年,自治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共落实资金 1543701万元,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新疆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目前,全疆共有9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受益这一民生工程,吃上了营养餐。“学生中午自带干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国家的支持下,2010年至2014年新疆连续5年实施了教育保障、学前双语、职业教育帮扶三大类教育民生工程,共投入313.02亿元,这使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持续巩固和发展。

  “今年内地新疆中职班报名人数达11253人,从报名人数来看,近三年,内职班报考人数稳定在1万人以上。”这是自治区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的最新信息。借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东风,2011年内地新疆中职班开办,为新疆孩子又开辟一条求学路。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为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力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9省市调整后的援疆综合规划(2011年-2015年)总投入资金中,教育项目规划投入资金由77.27亿元提高到97.63亿元。

  “在新疆乡村,最美的建筑是校园,最安全的建筑也是校园。”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对近年来新疆教育事业巨大变化发自内心的评价。

   特写

   教育援疆三年作个幸福校长

  2012年高考,哈密市高级中学高考喜获丰收,时任校长的胡玉飞握着王幸福的手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又出了一个自治区的状元,这其中有你的功劳啊。

  老校长的话说出了全校师生的心声。

  自从来到哈密市高级中学,王幸福就把教学改革这项重任担在了肩上。在他和全校同仁的努力下,该校的教学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是该校第三次出了自治区的状元。

  王幸福援疆前是郑州市第九中学副校长,援疆后担任哈密市高级中学副校长,兼任郑州市教育援疆前方管理办公室主任。援疆3年期间,结合当地校情、学情探究教育援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用热情和智慧激活一所学校,得到当地师生和各级领导的称赞和好评。

  哈密高级中学的领导、老师都称赞王幸福为人“很实在、很睿智、很大气”,当地的人还给了他一个特别的封号“幸福校长”,他更是一个知心的大哥哥,大家都叫他“幸福哥”。

  2010年那个夏天,他和领导大概只用了20秒时间交流,就毅然接受组织安排的教育援疆重任。走马上任后,王幸福深入调研,提出了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工作思路。他带领支教老师平均每人每周高标准完成12节以上的教学课,每学期完成4节以上的观摩课,每批援疆教师累计上公开课100多节,听课的教师每学期都达上千人次。还帮助老师们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开展两地“同课异构”活动。

  他设计各种渠道引导援疆老师们尽力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传达给更多的边疆老师。为了改变学校办学条件,王幸福积极搭建豫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郑州市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哈密市高级中学。

  在他的努力下,将《金阳光新课标资源库》从郑州市九中引进到哈密市高级中学,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体验式教育对青少年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科研基地移植到哈密市高级中学,促使哈密市高级中学与郑州市九中结成联谊学校,与郑州大学建立友好关系。

  如今,王幸福结束援疆生活回到了郑州,但他依然是大家口中的“幸福哥”。(沈祖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