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了新棉鼓了腰包 拾花工在新疆辛勤劳作的故事
唐辉:探亲回家顺道赚一把
10月6日,距离新疆库车县城70公里的哈尼喀塔木乡,大片棉田里的棉花已经陆续开放,每年棉花成熟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拾花工也蜂拥而至,弯着腰在地里忙碌着,把成袋的新棉堆在路边,也渐渐填满了自己的钱袋子。
记者在靠近路边的一块棉花地里遇到了22岁的唐辉,他是四川广安人,个子不高,黑黑瘦瘦的。他在和记者打招呼时说“我是从俄罗斯过来的”,这句话让人顿生疑惑,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一名常年在境外工作的人,不久前回家探亲时,正好赶上母亲和姐姐从喀什来阿克苏拾棉花,他立刻加入“拾花大军”,想趁机多赚点钱。
唐辉虽然年轻,经历却一点儿也不少。他告诉记者,他14岁上完初中后就开始外出打工,一直都在境外从事输变电工作,从非洲到印度,从土耳其到俄罗斯,常年奔波。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丰厚报酬让他心满意足。
从10月1日到6日,唐辉拾花由于不习惯戴手套,手上满是棉花叶子造成的划痕。作为一名拾花新手,他如今每天能摘60多公斤棉花,他笑道:“有的新手每天只能摘50多公斤,我不算是最少的。”
记者发现,每年像唐辉这样第一次摘棉花的人并不在少数,种植棉花已经好几年的张迎新告诉记者,他家里2014年雇的10名拾花工中,有3名是新手,每年都会有年轻的新面孔加入到拾花队伍中来。“管吃住,每人还给500元的路费,手快的人一个拾花季能赚一万多元。”他说。
孙文涛:包地种棉胜过打零工
一眼望不到边的棉花地里,到处都是躬身劳作的拾花工,这一片地是孙文涛承包的。他是安徽宿州人,地里的拾花工,都是他从老家带过来的。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在新疆包地种棉花,“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比在北京打零工好一点。”他说。
孙文涛和他的亲戚2014年一共从老家招来21名拾花工,除了有几个新手外,大部分都是2013年就来过的人。他说,每年这个时候,老家人也是四处找活干,他们到新疆来拾花,既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走进地里,孙文涛的妻子李芳芳正在摘一些零星的散棉,和丈夫一样,她也是第二次来新疆,他俩既是老板,又是拾花工。李芳芳说,她和丈夫在安徽老家种着7亩地,每年的收入不到1万元,外出打工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这两年来新疆种棉花,保障了稳定收入,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接近傍晚的时候,棉花地里蚊虫乱飞,穿短袖的孙文涛顾不得蚊子的叮咬,他说:“2014年棉花价格补贴政策出来了,希望收入能提高一点。早早赚了钱,和老乡们一起回家看孩子。”
朱玉珍:“候鸟”拾花工每年都来疆淘金
接近中午的时候,记者在熟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片均为山东籍拾花工的棉田。这些山东籍拾花工很多都属于“候鸟”族,每逢拾花季,就从山东老家坐车来新疆,回去时,每人都能带走1万元左右,甚至15000元的收入。
朱玉珍是山东菏泽人,她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会来新疆拾花,而且每年都定点新疆库车县,对这里的棉花长势很熟悉。
朱玉珍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习惯,每年一到9月底,她就带队来新疆拾花。2014年棉花开得晚,9月21日他们到新疆库车县,等了一个多礼拜才能下地工作。朱玉珍效率很高,腰左右两边各绑一个袋子,弯着腰,埋着头,两只手不停采摘,她每天能摘120公斤棉花,很多和她一起来的拾花工都佩服不已。
朱玉珍说:“每年摘棉花就那么长时间,能多摘一点就能多赚一点。”
朱玉珍在山东老家种着4亩地,17岁的女儿在苏州一家电子厂上班,儿子只有11岁,还在上学,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平时做点小买卖,她每年到新疆拾花可以补贴家用。
朱玉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她目前的速度,每天可以摘棉花100公斤以上,现在拾花每公斤价格1.9元,这样一算,她每天至少能保证200元的收入,每年拾花两个月,能赚到13000元左右。
这次和朱玉珍一块儿过来的拾花工有100多人,她告诉记者,丰厚的收入吸引着他们这样的拾花工像“候鸟”一样,每年按时来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