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铭记历史 担纲未来
尹 亮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30万罹难同胞的英魂和一段苦难历程再一次被13亿国人集体祭奠。这是以国家的名义,尽生者的责任,向逝者的告慰。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随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进行了大肆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逾30万人。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幽暗岁月,同时又激发民众奋起反抗、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坚定决心。
77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制度化的形式,将这一天定为国家公祭日,从而将零散的群体或个人记忆转化为国家意志。
南宋陆游临终时告诫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的这次公祭,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对逝去国人的一次“家祭”,一次集体告慰。这是国家对个人生命的尊重,也是国家走向更加文明的新起点。
此次国家公祭日,更牵动着海外华人的心。对他们来说,南京大屠杀就是心头的“坎”,是无法抹去的“伤痕”。就像美籍华人张纯如,费尽千辛万苦,以一己之力将这件当时还不为海外公众所熟悉的往事进行广泛传播。牢记历史、传播正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从更大的层面来说,这次公祭也是对世界上所有曾经在残酷战争中不幸罹难的人们的一次缅怀。为了反抗侵略、追求和平,无数仁人志士都进行了不懈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纪念他们的同时,更要对至今仍坚持错误道路,或者妄想坚持错误道路和思想的人以警醒。
铭记苦难,砥砺前行。70多年来,我们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见证着在多灾多难中挺立的伟大国家走向富强,在居安思危中一步步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更加丰裕、生活更加幸福的时代,对于过往苦难历程的回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当下,才能更有力量担纲未来。
1945年9月2日,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在见证了日本签订投降书的历史性一幕之后,写下了新闻史上的名篇《落日》,并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作结。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逝去的同胞,铭记曾经的苦难历程,这是一次新的开始,这是中华民族走在“复兴之路”征程上的又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