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现代文化的巨大能量 ——昌吉州现代文化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之五
9月11日,昌吉市二六工镇花儿歌手寇红(左一)和马成(左二)给各族青年教唱花儿。(邹懿)
新疆日报网讯 每当夜幕降临,素有“金玉之乡”“凤凰城”美誉的玛纳斯县各乡村社区的喇叭便会响起热烈美妙的旋律,添彩乡间夜晚文化生活……
不但在玛纳斯,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各县乡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尽可能满足着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给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变之时,也再一次感受到现代文化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聚人气:群众身心愉悦了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9月10日,记者刚走近玛纳斯县碧玉园广场,熟悉的旋律就飘了过来。在广场中央的百姓大舞台,十多名群众演员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为参加百姓大舞台,我每晚都要赶到这里来。” 玛纳斯县居民王进英说,“广场上有跳舞的,唱戏的、教舞的,我们老年人可喜欢参与啦。”
刚表演完节目的赵娟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参与的快乐,学会了很多民族的舞蹈。”
这些年,玛纳斯县以百姓大舞台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百日广场文化、乡村百日文体竞赛、“五下乡”和“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等系列文化活动。这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的不仅是增进各族群众间的情感交流、了解相互文化,更使各族群众自觉融入现代生活。四处走走会发现,广场舞已融入麦西热甫、黑走马等元素,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中,扭秧歌、社火等形式也很普遍。
不仅是玛纳斯县,即便是奇台县偏远的小山村你也能感受到现代文化带来的变化。
9月13日,在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少数民族综合服务中心,记者恰遇群众在表演麦西热甫。舞者的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村民,不时有人加入跳舞队伍中。
“只有亲身参与了,才能感觉到群众文化的快乐。”56岁的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说。
顺心气:人际关系和谐了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愉悦了群众的身心,还让大家之间的交流增多了,理解增强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索跃说。
9月中旬,记者在昌吉州采访,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每到一处,都能看到矫健的舞姿,听到阵阵的欢笑,感受到的和谐的气氛。
昌吉市二六工镇的群众87%以上是回族,有传唱回族“花儿”的传统,这些年,他们在对“花儿”进行保护、挖掘、收集、整理过程中,使“花儿”文化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二六工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马彪已经做了20多年的村支书。“前些年,村里每次开会商量事,我最头疼,因为很难召集到村民。遇到调解邻里纠纷,东家跑跑,西家串串,谁都不愿低头让步。现在好了,有了这个交流机会,有时乡邻之间、干群之间白天出现了点磕磕碰碰,大家晚上聚在一起唱‘花儿’时,存在心里的矛盾就化解了。”
光明村有一户人家婆媳不和,儿媳不愿给婆婆交医保钱。村妇联主任李燕知道后便利用传唱“花儿”休息间隙,不点名点了这事儿,在村民中产生共鸣。旁敲侧击,让这位儿媳感到很不好意思,主动认识了错误,很快就把钱交上了。
接地气:群众工作好做了
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建新说,以前新农保续保问题,村喇叭吆唤十几遍,村民很少有搭理的。现在村里有少数民族综合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传递信息,几百号人一下子就知道了,第二天基本上都办了。
今年5月初,桥子村计划要给村里的巷道铺柏油,需要扩展路面,刘建新在村民参加活动间隙一说,第二天,沿途的村民就自觉把影响施工的围墙拆掉。村里开始修路时,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到修路之中。
村里的工作得到村民的有力支持,村民也能听村委会的建议,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前不久,桥子村里有一位年轻人要办结婚酒席,请柬都发出去了,但村委会发现双方没有领结婚证,而且女孩尚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在村民和村干部的劝说下,年轻人和家人认识到错误,说一定等到女孩符合法定年龄后先领结婚证再办婚礼。
“大多数群众是坚持正义、维护公正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使我们的工作好干了,同时也在村民中树立了正气。” 刘建新深有感触地说。
增底气:社会治理有抓手了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政府搭台,村干部和老百姓唱主角。”奇台县西地镇党委书记张红军说,这一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对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增加了底气。
张红军认为,社会治理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找准群众的兴奋点,关键是干部要用心去关注群众的需求;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绝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活动成为一个议事和信息交流的平台,让老百姓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进而融洽干群关系,和睦邻里关系,让农村更有生机和人情味。
随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以文化结友谊、促发展、保稳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种被誉为党群干群连心桥的群众文化活动,对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艺术交融,融洽民族关系,引导宗教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韩沁言 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