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要和非遗保护传承结合
近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一行在新疆考察调研时,就文化产业和非遗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文化产业关注度高,但是如何将文化产业和非遗有效衔接,这是一个难点。”马盛德坦言,非遗是不可再生的东西。文化产业不能为了一个经济指标盲目、无序地开发,过度开发非遗实际是一种伤害,但不传承不发展也不行,因此要在尊重遗产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在发展过程还要做到可持续,眼光要长远一些。
马盛德认为,文化产业必须处理好和非遗的关系,这对从事文化创意设计的人是一个考验。从事文创设计的人首先对非遗开发和发展的项目要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还要找到非遗项目的核心构成要素,比如图案、色彩、造型、工艺等。如果很好把握这几个核心要素,那设计的文化产品既弘扬和发展非遗,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传承非遗。如果对这些东西不是很好地了解,那设计出来的东西和非遗就会相差很远。
“联合国公约里说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生命力是什么?生命力就是让非遗‘活起来’。怎么让非遗活在当下?让非遗和文化产业的产学研真正有效结合是很好的途径。”马盛德说,这种结合不是心血来潮或只靠一腔热情,首先需要一个学理层面上对非遗的正确认识。
“怎么开发利用非遗而不伤害它,不但不伤害反而是促进其传承和保护。这一点非常重要。”马盛德说,要让人们从文化创意产品看到非遗的元素和基因,这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会壮大文化产业,而且文化产业会稳稳地扎在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上,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马盛德建议,把新疆各民族服饰上面的图案进行采集,制成民族图案的标本,“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担心有些东西会变形走样。因为我们原来的这个基因——标本式的图案还在,我们可以顺着这些基因进行传承。”
马盛德说,中国的非遗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不太规范,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对非遗的保护和再利用都有待于加强。“如果走非遗和文化产业的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我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说。
本报记者/贾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