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CPI数据,是通缩还是春节效应?

02.03.2015  09:53

经济观察网 陈松蹊/文  国家统计局于2月10日发布了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数据,其中1月份CPI比去年1月份(年度同比, 以下简称同比)只增加0.8%。 比2014年12月CPI同比增长率1.5% 下降了0.7%. 这是2009年以来CPI首次低于1%,许多财经评论员开始猜测中国将进入通货紧缩。1月份CPI增速大降0.7%是通货紧缩前兆,还是另有它因?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最主要的节日,这不仅反映在规模上,也在持续时间上。 春节期间国人的消费需求要比其它时段高出很多, 尤其在食品,餐饮,交通、通讯,娱乐服务等方面。 然而春节期间对消费的供给并不会有大的提高,因为大多数人想合家团聚,享受亲情。 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不是经济和价格所能交换的。 春节期间的高需求低供给势必带来价格的上涨。 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到春节期间各类物价的上涨,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回落。

这就是中国消费价格的春节效应。   如果中国春节的日期是固定的(譬如总是在2月4号),那在计算CPI的年度同比增长率时, 春节效应会自然抵消, 因为去年的春节期间价格也高。 美国的感恩节都在11月末, 所以它对美国CPI年同比没有影响。 中国人用以月亮为基准的农历,每年的农历新年都不一样。在过去六十年间,春节的日期在1月20日到2月20日之间分布 (见图一)。 35%的年份春节在一月份, 65%在二月份。 一般是 一个在一月的春节之后是两个在二月的春节。 西方的复活节类似我们的春节,也是看月亮决定的。

春节在一、二月份的交替变化, 就使得CPI的年度同比中的春节效应不能自动取除掉。

去年春节在1月底,今年在2月19日, 相差19天。 去年一月份的价格已有相当的春节效应, 但今年一月的价格,由于春节晚在2月19,还没有涨。 这是导致今年一月CPI 同比去年CPI大幅回落的一个原因。 这是否有一般性呢 ? 让我们看看数据是如何说的。

图二(a)给出自2003年以来“去年春节在1月,今年在二月”所发生的六个年份节前12月到节后三月的官方CPI同比增长率。 我们发现其中四年一月CPI都有相当大的下降。 2008年和2011年一月没有下滑是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较高通胀时期。 如图三所示2008年初CPI高达8%, 2011年初也在5%, 都比较高。所以上涨的价格趋势覆盖了春节效应。

那如果去年春节在2月, 今年春节在一月又会如何 ? 因为去年1月价格还没起来,所以今年的CPI同比会由于春节而过高, 但二月份会降下来。 图二(b)给出了 自2003年的五个这样的年份,都符合这一春节效应的说法。 应该说明2009年在2月份的CPI大幅下滑不只是春节效应,也有金融危机的影响。

CPI 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决定存、贷款利率,各种资产价格的重要因素。

它是中央银行货币宽、紧的基本考量。 CPI 低了就给了央行量化宽松 (“积极的货币政策”)的空间, CPI 高了就要紧缩,少量化,也就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 确保社会稳定。

CPI 这么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不应受春节效应的影响。 因为春节效应完全是技术的影响, 不能代表实际消费价格的客观变动。 尤其是在这轮经济下滑、调整阶段, CPI已经在1% 到 2%之间徘徊, 这时候的春节效应, 那么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将会引起公众及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误解甚至误判。 另外中国的CPI数据不只是过春节的中国人看、解读, 世界人民也在看。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中国数据的一点“分吹”, 都会引起世界市场的“草动”。 应该指出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是高质量的。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的CPI及其八大子类的数据具有很强的固有周期和季节性, 这些周期性可以被经济学理论所解释。我们在CPI数据上能建立有好的拟合度的统计、计量模型,数据具有跟高的可预测性; 详见我们的微信平台:燕东数据派。  这三方面通常是衡量数据质量的关健考量。

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公布的官方宏观经济指标都经过了统计学上的季节调整 (seasonal adjustment), 去除了节日 (如复活节)效应, 四季及其它时间因素的影响。之前说了对于同比指标如果春节不在一、二月变动, CPI的同比数据也还好。 但对于环比指标 (10月份相比9月份的变化), 那就必须做季节调整了, 因为不同月份穿不同的衣服, 衣服的价格在不同月份也就不同。 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可以直接被“享用”, 被“解读”。 

我所参加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北大统计科学中心的宏观经济计量研究小组通过对过去12年的官方CPI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建立模型, 得到了一个季节调整的方法。图四给出我们对CPI环比数据的季节调整同原始CPI数据的比较。 根据我们的测算, 扣除春节效应, 1月份的CPI 应该是同比增长1.1%, 比公布的0.8% 高0.3%. 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点体现在交通和通信此子类里的车用燃料细类上,我们的测算表明, 油价因素造成整体CPI在一月份下降0.16%。如果扣除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1月份的CPI应该是1.28%, 比12月份底1.5% 底了0.24%。 这0.24%中有经济放缓所致, 毕竟衡量生产者价格指数的PPI已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是负值了, 也有随机因素的影响。 但现在说通缩还有点早。 一月份CPI主要是春节效应和油价的影响。

需要做季节调整的经济变量不只是CPI,还有央行发布的货币供应量, 尤其是M0, 其在春节左右(12月到2月)的投放约占全年的30%。 另外还有工业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额, 社会消费总额, 进、出口。 我建议我国应该公布主要宏观变量指标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国内现在统计学技术上已经具备做季节调整的条件。 关健是国家要下决心做这件事对宏观经济度量的基本建设, 为以数据为重要依据的国家宏观经济的科学管理与决策做准备。

作者感谢王振中同学给予的帮助,及北京大学宏观经济计量研究小组的老师同学们的讨论。

 

图三

 

图四

 

持续的时间

我国的官方的CPI包括同比和环比,但大家大都更关注同比值,因为这一定程度上剔除了季节因素对数据造成的影响,比如衣物在每年12月份冬衣上架造成价格上升,而来年2,3月份冬衣下架造成价格下降。此类季节因素应该排除在外才能看出CPI的整体走势,以便为各个部门机构的决策作参考。然而,还有一类因素,就是春节错月,是无法只用同比值就可以排除在外的。春节是我国最大的节日,。我国的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并不固定在一个月份,这就导致了每年1,2月份由于春节发生的月份不同,导致这两个月CPI数值波动异于其他月份。回顾历史数据,下表列出了最近十年春节发生的时间及1,2月份的CPI同比值: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统计科学中心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