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改革发展最大公约数 ——新疆小麦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2018年,新疆根据国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启动实施了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停止了2004年以来以刺激生产为导向的“政府定价、敞开收购、敞开直补”的小麦收储政策。改革后,小麦收购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不再统一定价,农民可自主选择交售对象,小麦收储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
2019年,国家调低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继续释放粮食购销市场化信号,粮食市场化收购是主流,托市收购是补充的收储制度改革方向已形成共识。
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实施以来,释放出的改革红利已对全区小麦产业带来积极影响。以品质提升效益的生产理念逐渐普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小麦收储新机制日渐完善。同时,在新收购体系和产业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一些矛盾也逐渐显现,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和小麦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磨合调整阶段,改革和发展开始寻求最大公约数。
成效显著 激活市场要素
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区普通小麦收购均价达2.39元,较2017年提高了0.03元,优质小麦收购价明显提高。
“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直接益处是让种粮农民得到了实惠。”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厅长级干部刘学明说,改革实施以来,全区逐步形成了以提质增效为导向的小麦市场化收储新机制,过去政府敞开收购,优质小麦的价格得不到体现。改革后,适销对路的优质小麦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小麦,激发了广大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也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内生动力。
在种粮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的同时,小麦收储制度改革还促进形成了国有粮食企业、民营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入市收购的新格局,激活了市场要素,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刘学明说,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后,为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压级压价和“排长队”“过夜粮”“打白条”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售粮农民满意度明显提升。
“农民高兴、政府满意、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刘学明说,2018年,全区小麦收购价格始终处于合理区间,种粮农民基本收益得到保障,政府最低价托市收购预案没有启动,财政支出相应减少,新疆小麦收储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总体效果好于预期。
全区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实施一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全区小麦高库存现状仍不容忽视。
“全区小麦库存非常充裕。”刘学明说,连续多年“政府定价、敞开收购、敞开直补”的小麦收储政策和全区小麦多年增产丰收,推高了全区小麦库存量。高库存一方面说明全区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但也对合理去库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消纳库存的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合理判断市场供需关系,避免消纳库存过程中对正常粮食价格产生冲击,以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小麦产业效益提升的内生动力相对不足。”刘学明说,除了外部环境,小麦产业自身内部也需要提升。新疆传统粮食加工企业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压缩了小麦价格和利润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制约了粮农收益的进一步提高。
优化布局 提高综合效益
针对小麦高库存情况,全区农业生产环节已作出积极调整。近年来,新疆逐步调减不符合市场需求低品质小麦的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强筋、富硒、有机小麦,补齐优质小麦和专用面粉生产技术短板,提高小麦产业综合效益。
“为了稳定小麦收购正常市场价格,我们已暂停了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刘学明介绍,全区将在确保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小麦去库存,在没有排除市场价格风险前,将继续暂停国家临储小麦拍卖,确保种粮农民收益,确保收购企业实现顺价销售。
不久前,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乌鲁木齐销售区4家国有粮食企业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签订2.2万吨小麦购销合同,释放明确信号,提振市场信心,促小麦价格合理回升,保障了企业和粮农的收益。
刘学明说,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形成了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格局,但传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仍在小麦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们具备仓储、资金、人才等多方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的储粮服务。”昌粮集团奇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奇说,目前我们与本地粮食加工企业开展合作储粮业务,依托国有粮食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既降低了加工企业自主储粮的成本,又拓宽了传统收购企业的业务范围,实现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双赢。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助于实现小麦集中收储、均衡上市,尤其在新粮上市阶段,企业及时入市收购,发挥储备粮轮换吞吐调控作用,对形成和稳定价格意义重大。”刘学明说,截至7月14日,全区已收购小麦近5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占比85%,全区市场粮价运行平稳,收购价格与上年持平。
改革不停 做好融合文章
“全区小麦综合效益仍有提升空间,需要在产业发展端不断发力。”刘学明说。
这些年,不断延长小麦加工产业链,提高小麦附加值已成为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的共识。
“小麦胚芽很有营养,也很有价值,曾经都混在麸皮里浪费了,现在我们把它分离出来,制成胚芽片,市场零售价每公斤能达到100元。”新疆盛康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吴正光说,企业在生产面粉的过程中,延长了小麦加工产业链,使小麦的加工升值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如今,全区有越来越多粮食加工企业开始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之路,并通过订单将提高的效益传导至普通种粮农户,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让农户受益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已成为小麦产业发展的常态。刘学明介绍,目前,新疆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增加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收入。
“五优联动是今后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思路。”刘学明介绍,2019年以来,自治区粮食部门围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推进绿色储量、产销合作等措施,建立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的“五优”联动机制,形成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整体效益提升,推动粮食产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