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故事·见证】60年·铭记"周总理的接见改变了我的人生"——访上海知青杨永青
1965年7月5日周总理在石河子接见上海知青。图由杨永青本人提供
1976年杨永青(中)工作照。图由杨永青本人提供
杨永青近影。图由杨永青本人提供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海峰报道)上世纪60年代,10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他们曾用激情和汗水在戈壁荒滩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当年周总理在石河子接见上海知青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站在周总理身旁那个笑靥如花的姑娘,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
农历羊年的大年初三,远在上海的杨永青通过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为来新疆写血书
1941年出生在上海的杨永青,因为肺结核,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1964年,上海市动员年轻人去新疆支援兵团建设,正在一家无线电商店工作的杨永青顿觉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当时想:上海这么小小的弹丸之地,就有1000万人;新疆有160万平方公里,才1000万人,那里的天地一定更辽阔,有更大的舞台。听了单位领导的动员,我当晚就写了要求去新疆的申请书。”杨永青回忆道。
但是单位却不同意,因为此时杨永青的父母已定居香港,单位领导认为这么大的事还是要征得父母同意才好。杨永青又动情地写了第二封申请书,单位领导向上级汇报后才同意她报名。可惜发榜时,依然没有她的名字。性格倔强的杨永青回家后,用剪刀割破手指,写下血书:“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她直接把第三封申请书送到徐汇区委新疆兵团的招生处。几天后,终于如愿以偿。
这期间,哥哥已悄悄把这事儿告诉了在香港一家轮船公司作职员的父亲。父亲接连写了两封信苦劝她:“新疆的自然环境恶劣,你原本就体弱多病,到那里是去送死。不如来香港或去日本学习你最感兴趣的无线电技术,有了更多的知识,一样可以报效祖国。”尽管觉得父亲的话不无道理,但是对遥远新疆的渴望已经让杨永青年轻的血液燃烧起来了。
【新疆故事·见证】60年·亲历者讲述:买“红十月”拖拉机要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