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阳援疆干部新疆柳树泉农场副场长李廷武
李廷武察看水源汇流工程
从哈密市出发,在戈壁滩上西行70多公里,有一处楼台林立、绿茵繁花的美丽小镇,这里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农场里,有位为人和善、说着一口南阳普通话的党委常委、副场长、组织部长,叫李廷武。
援疆3年,李廷武以农场为家、以帮扶为责、以真情开路,写下一首立足兵团、情牵宛哈的援疆之歌。
两种身份,一种本色
“这里的一切,都是一代代兵团人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援疆干部李廷武谈起柳树泉农场如数家珍,位于哈密市最西边,全场11000人,7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农场曾是兵团185个农场中17个贫困农场之一,因这些年跨越发展,在2015年终于脱了贫……
自从2014年3月踏上这片气候恶劣又富饶美丽的土地,李廷武再也无法将自己和这里分开。一同赴疆的20名南阳援疆干部中,他是唯一被分到兵团农场的,也是离哈密市区最远的。
“能成为兵团人,是我的骄傲。”行走在农场,李廷武说,自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多年来,代代兵团人在祖国西北边陲种地站岗、放牧巡逻,屯垦戍边,流血牺牲,不忘使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荒漠中开出良田绿洲,在边境线守护坚固界碑。
深情源自走近,担当不辱使命。
两项工程,同样惠民
茫茫戈壁上,最缺的就是水。新疆冬季长,雨雪多,水患大;夏天气温高,雨水少,用水缺。如何把冬夏不均的水源调配利用?建一座水库!总投资额8600万元的柳树泉水源汇流工程,是“十二五”期间河南援疆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这项惠及4万亩耕地8000多人的民生工程,将冬季充沛的天山雪水和地下水,通过坎儿井的暗渠,全程自流到水库内储存起来,供全年调配使用。
“这真是河南人为农场做的一件大好事。”农场的百姓提起这项工程,无不拍手称赞。在戈壁滩,有水的地方,就有盎然生机,就能创造财富。自2014年水库建好后,再也没有人反映过用水难的问题。李廷武坦言,水源汇流工程的建设,主要归功于河南省第七批援疆干部。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的一员,他到农场后,主要参与工程后期的维护、清淤、增挖与验收。
安居富民工程沙枣泉社区,总投资6000多万元,占地8000多亩,惠及664户2400多位少数民族百姓,是河南援建的又一惠民工程。李廷武是工程项目后期验收负责人。
坐落于农五连的沙枣泉社区服务中心,是2014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考察农场援疆工作时安排的援疆项目,是居民婚丧嫁娶、培训学习、文娱交流的场所。“这个服务中心,是我们农场最好的,也是整个师最好的。”社区主任吾买尔·吾斯曼竖起大拇指说。
买买提·司马义垦耕一辈子,最大梦想是像城里人一样住进楼房别墅。如今,在政府和农场补贴10万元后,他只花25万元就住进安居工程300多平方米的别墅。谈及现状,这位朴实的维吾尔族汉子连说了三个“知足”。
行走在柳树泉农场,不管是茫茫戈壁上顺天而为的“追日项目”太阳能光伏基地,还是戈壁绿洲生态园内借力而造的温室大棚;不论是满眼葱郁果实累累的援疆林,还是整齐划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楼,处处可见“河南援建”四个大字。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在这里种植下绿色的种子,也播撒下深厚的情谊。
三年援疆,一片赤诚
柳树泉农场党委常委、副场长陈江,热情好客,说话爽快。提起副场长兼组织部长李廷武,他如此评价:“工作思路清,办事效率高,善于学习,特别会做群众工作。”
援疆前,李廷武是南阳市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到柳树泉农场后,他先后负责团委、社区、机关、学校、党建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很快与这里的干群打成一片。
柳树泉农场中心双语幼儿园建好后,缺少图书、玩具。李廷武知道后,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南阳援疆工作队。今年4月,南阳援疆工作队为孩子们送去3万元的慰问金,用于购置教学用具。
2015年10月,在李廷武的积极协调下,柳树泉农场一行15人组成党建工作学习考察组来到南阳,先后到卧龙区、内乡县和西峡县的多个党建先进单位交流学习。彼此交流中,两地人越走越近,两地情越来越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2014年3月入疆,苦并快乐着的三年援疆生活即将结束。回望援疆路,李廷武最难忘的,是初到农场的一个凌晨:那是2014年4月23日,葡萄刚刚发芽,却遭遇罕见的寒潮天气。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寒夜,他和连队的同志奔赴田间地头,堆草生火,阻挡寒潮,保护幼苗,并每半个小时测量一次温度。一夜未眠,忙到凌晨5点,他才得空喘口气。清晨,寂静辽阔的戈壁滩上,葡萄地升起缕缕白烟……
那一刻,李廷武忽然眼眶湿润。“愿岁月静好!愿祖国强大!愿天下太平!”站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在心底默默地祝愿。